(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直面人生 第11课 渔父落实应用案 苏教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直面人生 第11课 渔父落实应用案 苏教版必修

ID:1059449

大小:71.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渔父(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25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世皆浊我独清      举:全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搅浑C.新沐者必弹冠沐:洗身D.可以濯吾足濯:洗解析:选C。沐,洗头。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葬于江鱼之腹中A.吾闻之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儿之成,则可待乎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解析:选B。B项与例句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代词;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音节助词。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鼓枻而去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使人听此凋朱颜D.乃歌曰解析:选D。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状语;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游于江潭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解析:选C。C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5.下列对文中知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气助词“兮”,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B.“渔父”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5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鲁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被贬后任此职。D.古代的酒以酒质的厚薄来分,质厚的如“酎”。《礼记·月令》中有“孟夏之月,天子饮酎”。质薄的如“醨”。《渔父》中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解析:选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6.下列对《渔父》一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因为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同时也是为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而痛苦。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映了屈原对楚国人民的失望和憎恶。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用设喻的方法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D.渔父最后唱着歌而去,表现了隐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思想。解析:选B。屈原只是对楚国的统治者失望和憎恶。7.名句默写。(7分)(1)屈原既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而能与世推移。(3)________________,可以濯吾缨。(4)________________,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答案:(1)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沧浪之水清兮 (4)安能以皓皓之白二、阅读提升(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屈原列传(节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5 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B.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解析:选D。明,阐明。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治乱之条贯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D.①为楚怀王左徒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解析:选C。均为连词,表目的。A项,助词,的;代词,代指宪令。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担任;动词,制定。10.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解析:选A。④是《离骚》的内容;⑤是赞美屈原高洁的品行,不是原因。5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没有贤君。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解析:选B。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5分)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5分)译文:                                                                    答案:(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发出,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2)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5 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1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解析:借助虚词标志“盖”“也”“而”初步断句,然后通过查找谓语推测停顿,最后结合语意断句。答案: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像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就像捕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更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