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司马迁——《报任安书

ID:1059534

大小:7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报任安书》学案主备人:王璐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二、写作背景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三、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缧绁()说难()不可胜计()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厥有()桎梏()圜墙() 6 占卜() 囹圄()直栏横槛()    愠色() 倜傥()膑脚()五、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课内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二、问题探讨(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第一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第二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发愤著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6 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第三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请同学们写出你不明白的知识点,并与同学积极探讨这个知识点:(二)、文意探究:1、作者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的苦衷。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2、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三、当堂巩固 (一)名句默写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思来者。3.亦欲,,成一家之言。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6.盖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二)重点语句翻译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四、课堂小结6 节选部分司马迁陈述了自己不能舍生取义的原因,表达了他效仿古人著书雪耻的坚强意志,同时简述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课后练习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通假字:1、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4、孙子膑脚5、则仆偿前辱之责词类活用:1、而文采不表于后世2、孙子膑脚3、退而论书策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5、思垂空文以自见古今异义:1、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念父母,顾妻子4、恨私心有所不尽5、亦颇识去就之分6、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特殊句式:1、《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无兄弟之亲3、文王拘而演《周易》4、藏之名山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6、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二、完成基础知识梳理P40—42练习题。三、背诵课文第二段。译文:6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就是奴婢还能够下决心自杀,更何况象我这样的不得已呢?我之所以暗暗地忍受,苟活偷生,关在粪土般污秽的监狱里而不肯去死,就因为抱恨自己心中还有未实现的理想,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华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参考答案:1、作者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的苦衷。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2、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钱钟书)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重点语句翻译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不同啊。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6 我忍辱偷生,被关在像粪土一样的牢狱里不肯自杀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自古以来,富贵而姓名埋没的,不能够记完,只有卓越不凡、不平常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颂。4、《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抒发内心愤懑而创作的。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想以此来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课后练习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特殊句式:1、《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判断句2、无兄弟之亲定语后置句3、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4、藏之名山省略句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被动句古今异义:1、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4、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自己的心愿5、亦颇识去就之分:离开6、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陷身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