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综述课程:古代文学班级:汉语09-1班姓名:罗胜男学号:11094810《报任安书》文献研究综述罗胜男
摘要:作为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唯一书信,将他峻洁人品、伟大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无论是在文字训诂、文艺美学、比较阅读,还是在书信究源、文学考古、先锋精神等其他方面,《报任安书》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故有云:“《汉书●司马迁传》始收司马迁名文《报任安书》,此书同《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样,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不仅如此,《报任安书》还是西汉一篇难得的奇文。”时至今日,研究《报》的文献层出不穷,各家有各家之言论,我们若要对之继续深究,必先熟悉当下的研究形势和研究成果,以或顺应潮流,或另辟蹊径,推动《报》的深入研究,促进司马学的兴盛发展。关键词:《报任安书》;训诂学;美学;文艺理论;研究综述《报任安书》是西汉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李陵之祸后不久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信中他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积郁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的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宫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正因些深刻的经历和司马迁深沉的主观情感牵绊,《报任安书》一文的行文技巧、作者复杂的创作动机、文章深邃的主旨、彰显的人物品性精神面貌,甚至是书信体格式和个中透露的种种历史信息等等才成了现今学者文人争相研究与讨论的焦点。本文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间各家研究的方向或重点作简单综述,对现世细读细解《报任安书》提出半点拙见。从1980年开始算起,到现在或正面研究或旁征博引《报任安书》的文篇共计254篇(或有更多,拣次删之),大致研究方向可分为这六个角度:一、文字训诂
训诂探考在对《报任安书》研究中成就最为显著,此类文章共44篇,约占总数的17.3%,他们大抵从文辞句式、词项释义、字义探源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分享。例如朱城《文献训诂拾零》一文,可谓较早进行这方面尝试的文章,在“物”的问题上:“司马迁《报任安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物,事。’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接物:与外界交接,指交际。’以上解释皆不确。‘物’即‘人’,‘接物’就是‘接交人、与他人交往’。‘物’的这一用法,先秦就已出现了。”又如熊飞《司马迁校读札记》:“《汉书●司马迁传》始收司马迁名文《报任安书》,此书同《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样,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不仅如此,《报任安书》还是西汉一篇难得的奇文。后来凡所谓文选者,几乎无一例外都要收入,因此,注此文者多多。但历代选本,都有一些自来相沿,或错或不确者。”这篇文章是对《报》中重要字句的重新解读与剖析,对现在尤其是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有很大帮助。在训诂考中还有一类比较突出的是研究修辞的,这以刘本臣、穆亚哲的《修辞活动的三个境界》为代表:“‘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这是司马迁为宽慰汉武帝在得知李陵兵败被俘且投降而出现的郁郁寡欢的心情时说的一段话。就言语本身的调整而言,诗情画意,言简意赅,情深意切。可是,就修辞活动而言,却算不上上乘。不但没有为李陵说上话,就连和本次活动的主旨———宽慰汉武帝的心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言外功夫没有下好。”虽然是从反面论述,但品评旧文无论正反的。与此类似的文章还有李瑾、王玲娟的《从看汉代复音词的发展》,这是音律研究的一个代表,另外还有严德礼《“耻辱者,勇之决也”注释小议》、李景泉《从司马迁中看古语词“比数”之义项》、文佳《浅析中“引”字的用法》、邓明《“膑脚”考辨》等等。
在语言文字运用泛滥却又不精的今天,加大我们对古文中文字句的考察力度,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况且“愈学愈无知愈学”要求我们必定要兼顾历史,重温古学,细究源头。一、文艺学与美学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应该是随着人们对文艺理论的了解的不断深入而兴起的,尤其是美学,虽然早前就有大量研究,但这仍然是个时髦的词汇,把它与两千年前的《报任安书》放到一起就更凸显这一层了。关于这,周咏梅在《应用文美学特征刍议》中有比较好的阐述:“实用性和功用性是应用文的特点,那么是不是对于讲求实用性和功用性的应用文就不具备美学特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论生动之美:传世佳作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论积贮疏》等等都属于公文范畴,但因其言之有物,富于文采,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不绝。”这也是关于分析《报》的美学意义最新佳作。而在袁伯诚的《试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对讽谕文学理论的影响》则是直接从文艺理论角度入手的文篇,其观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文学思想、文学理论方面,突破了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诗教说,具有鲜明的‘异端’色彩。它强调作家从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抒情个性的自觉性,以区别于儒家的‘诗言志’说;它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功用方面。主张愤世嫉俗的反传统的抗争精神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发扬了《诗经》、《楚辞》的文学战斗传统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在审美观方面,它耍求把美与真联系起来,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主张作家直面黑暗现实,对社会人生采取‘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这样,它冲决了儒家‘思无邪’的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和之美’的审丈体系。司马迁的这种‘谬于儒术’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探索、总结,这对于批判地继承灿烂的古代文学理论遗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有用处的。”对《报任安书》的文艺理论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了几乎是最全面的评价。
还有唐贤全的《论“太史公曰”的春秋笔法》:“‘太史公曰’中的‘春秋笔法’,是成熟的‘杂文笔法’。……司马迁敢于揭发汉代社会的黑暗,敢于批评皇帝,包括当代的汉式帝,用的是微言大义的曲笔,或采取指秦骂汉、指桑骂槐的手法。他还经常运用‘寓论断于序事’的方法,论断从序事获得依据,序事又借助于论断找到指明。司马迁用典操纵在己,运用自如,其组合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从散文对话的角度写开来的有范曾、侯军的《关于散文的对话》,他们把《报》当作一篇书信体散文解读;从司马的文艺思想角度谈的有吴象枢的《司马迁文艺思想简论》,文中把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学说作了淋漓尽致的分析;还有张胡森的《美即崇高一一从看司马迁对美的认识》和吴怀祺的《史学思想和史学史研究》,都可以从中看到文艺理论和美学探究的影子。一、比较阅读如今,比较阅读也是文学界的流行元素之一,比较阅读都是在学者们对多种文体、多种言论、多个人物有很深的了解和清晰的看法后才敢做的“创举”。在有些人眼里,《报》被万万人嚼烂了,再来就会像小市民喝粥不就小菜一样,没有味道了,他们为咖啡找来咖啡伴侣,兑着品——比较阅读。《报任安书》因此被拿来和《太史公自序》、《出师表》、《我与地坛》比较。与《太史公自序》比较“发现有些难以理解之处会处理得很好,学生对司马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张亚中《与比较阅读》中如是说。“审读《报任安书》和《我与地坛》这两篇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透过带血的文字,古今两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在读者的视域中清晰起来,他们过人的品性也越过时光的阻隔重叠在一起。”王强《试评古今两位硬汉作家》如是说,他是把两篇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精神品性拿来放在一起比较的,而与《出师表》的并论更多地从书信形式、文章内容角度赏析。
比较文学是个有相当大潜力的艺术作为,目前针对《报任安书》进行比较研究的篇目并不是很多,也许我们在其上花些心思便又能探究出些新的东西来。一、精神品性弘扬主旋律,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的和谐社会,就不断地需要一些能激励世人的先锋模范,需要他们的精神来照耀着我们前进。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刚好透露出他发愤写《史记》的大部分幕后原因——他的忍辱负重,他的坚忍不拔,他的大事为重,这些都成了文人学者们笔下的褒溢之词,加在司马迁的灵魂上。就如路启龙在《胜己者强》里所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文王构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凡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无不在厄运面前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司马迁自己更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陈晋的《“跟毛泽东学历史”系列文章之二:受到错误处理不可失其志——毛泽东读司马迁》,仅标题我们就能感受到司马迁精神的启发性;肖兴国的《死,有泰山鸿毛之别—一读司马迁》更是点出了我们从《报任安书》里学到的最有用的价值观;其他从司马迁人品角度挖掘新信息的还有半夏的《阉割物语》和张晶、梁建邦的《司马迁的人格魅力》等。二、创作心态因为大多数解读都会回到司马迁为何创作《报任安书》或者是《史记》上来,我便把创作动机、心态、背景等都归到了这一类里来,但愿读者不怨牵强。这类作品也相当繁多,毕竟时之今日,要一个文人写出这样的血泪文实属不易,那司马迁愿意这样做自然引起今人的不解与求知欲。此处仅列部分在此话题上稍有代表性的几篇佳作,若想就此深究开去,也好做个参考:程世和《——一个伟大狂惑者的自白》;郭莎
《论司马迁的创作心态》;徐敏《血泪疑成的奇文——司马迁评赏》;徐旭平、蒙良杰《:向汉武帝发出的宣战书》。一、实用价值《报任安书》在如今看来相当实用:它是实用书信体,也是最棒的考证史料。近三十年来对这两种实用价值的考证也渐渐兴起,对书信体研究的大抵有十来篇,例如赵宪章的《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这是讨论古代书信的种类,而《报》被他划分到了“民间书信”一类中去,之于现实,我们阅读就会更倾向于民间书信的审美潜意识一边;另有谭汝为的《说古道今谈“书信”》一文,“在古代,‘书’、‘信’二词有别,‘书’指函札,就是信件;‘信’指使人,就是送信的使者。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时称为‘书’,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这就更接近了训诂学,考证“书”、“信”的用意。至于文献考证价值,我点几个你就知道了:袁传璋《从任安的行迹考定的作年》和施丁《司再迁写年代考》;侯廷章《司马迁的死年死因及其他一一讲授引起的疑窦》;赵生群《太史公为官名新证》;阳吟《文直事核与实录新闻》……综上所述,我们对近三十年来的《报任安书》研究的所有方向和部分细节有了大致的了解,究于今日,我们应该做的是仍要将古文学发扬光大,尽可能完美地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而现今就研究价值和研究潜力讲,将重心放在比较文学、美学、训诂学等方面是比较不错的选择,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报任安书》的研究上我们会有更多更大的突破。[参考文献][1]朱城.文献训诂拾零,《河南师范大学报》第18卷第1期,1991.[2]熊飞.司马迁《报任安书》校读札记,《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总第82期),2002.[3]刘本臣,穆亚哲.修辞活动的三个境界,《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李瑾,王玲娟.从《报任安书》看汉代复音词的发展,《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严德礼.“耻辱者,勇之决也”注释小议,1994.[6]李景泉.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看古语词“比数”之义项,《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08.[7]文佳.浅析《报任安书》中“引”字的用法,《高教视窗》,2009.[8]邓明.“膑脚”考辨,《中国语文》,1996.[9]周咏梅.应用文美学特征刍议,《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袁伯诚.试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对讽谕文学理论的影响,1994.[11]唐贤全.论“太史公曰”的春秋笔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12]范曾,侯军.关于散文的对话,《文学自由谈》,2002.[13]吴象枢.司马迁文艺思想简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14]张胡森.美即崇高一一从看司马迁对美的认识,《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1.[15]吴怀祺.史学思想和史学史研究.[16]张亚中.与比较阅读,《学周刊》,2011.[17]王强.试评古今两位硬汉作家,《文学教育》,2007.[18]路启龙.胜己者强,《学理论》,1999.[19]陈晋.“跟毛泽东学历史”系列文章之二:受到错误处理不可失其志——毛泽东读司马迁《报任安书》,《知识博览》,2008.[20]肖兴国.《死,有泰山鸿毛之别—一读司马迁》,《上海大学学报》,1993.[21]半夏,《阉割物语》.[22]张晶、梁建邦,《司马迁的人格魅力》,《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3]程世和.《——一个伟大狂惑者的自白》[24]郭莎.《论司马迁的创作心态》,《鸡西大学学报》,2011.[25]徐敏.《血泪疑成的奇文——司马迁评赏》.[26]徐旭平、蒙良杰.《:向汉武帝发出的宣战书》,《文学教育》,2008.[27]赵宪章.《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清华大学学报》,2008.[28]谭汝为.《说古道今谈“书信”》,《秘书》,2011.[29]袁传璋.《从任安的行迹考定的作年》,《淮书煤师院学报》,1987.
[30]施丁.《司再迁写年代考》,《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31]侯廷章.《司马迁的死年死因及其他一一讲授引起的疑窦》,《南阳师专学报》,1984.[32]赵生群.《太史公为官名新证》,《南京师大学报》,1988.[33]阳吟.《文直事核与实录新闻》,《一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