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导学案 教 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报任安书 导学案 教 师版

ID:1059650

大小:1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增城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必修519课编写人:李国凤审稿人:高二备课组时间:2017/10/23班级:学号:姓名:课题:报任安书课时安排:2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读懂文本,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难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二、学习内容课前预习(阅读教材第P141-143页,完成下面填空,并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一)知识链接1.回顾作者及相关资料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2.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3.写作背景第5页共5页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复信。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二)完成“金榜”P73-74第1-3自然段的重点词句梳理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课堂导学首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展示第一课时翻译、分析课文1-2自然段引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2、介绍司马迁及写作背景3、解课题展+探1、朗读文章第1-3段并正音。2、提问,口头翻译文章第1-3段。3、翻译以下重要句子:①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译:从前委屈你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译:情意诚挚恳切,好像是在责备我没有遵从你的教诲,反而听信了世俗人的话。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译:至于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发的则不是这样④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译:我之所以忍辱苟活,被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痛惜我自己的志愿尚未完成,平平庸庸而死,使我的文章不能流传后世。⑤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第5页共5页 译:这些人都是内心有所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此追述已往的事迹,期望将来有了解他的人。评1、第1、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为父母妻子,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2、第3段这一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意图何在?他们都是高尚的士人,都受辱,都隐忍,而完成了伟大的事业。作者用这些人的例子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办法,这些伟人他们虽受辱,但是他们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生命也因此有了价值,他们的名字也流传于后世。他们是自己的榜样。三、课外练习:完成“金榜”P74-75第4-5自然段的重点词句梳理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第二课时翻译、分析课文4-5自然段引诵读文章1-3自然段导入展+ 探1、朗读文章第4-5段并正音。2、提问,口头翻译文章第4-5段。3、翻译以下重要句子: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译:也想要用来探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②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译: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译:我因为说话而遭遇这场灾祸,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④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译:如今您却教导我要推举贤能之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想法相违背吗?评1、第4段说了些什么内容?说明《史记》的规模、体例,并交代著书的目的,表明作者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想以著书来洗请耻辱。2、第五段说了些什么内容?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书信的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回答了司马迁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也照应第一段,结构十分严密。3、思考: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污浊的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第5页共5页 课堂小结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陵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陵废。(清·包世臣)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忧思,则又直与《离骚》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吴楚材《古文观止》评)三、课外练习:一、回顾本文知识点(“金榜P73-75”),以备小测二、复习第四单元,以备单元测试本课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大抵。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显现。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散乱。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二)、古今异义词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2.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三)、一词多义①虽仆虽怯懦(虽然)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②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表转折,但是)   退而论书策(表承接,然后)③以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目的,来)  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来)        仆以口语遭此祸(介词,因为) ④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就义)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承受)               ⑤道不得通其道(名词,主张,思想)然此可为智者道(动词,说) 第5页共5页 ⑥通邑大都(动词,畅通)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四)、特殊句式: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状语后置,教以于接物慎,推贤进士为务。)2.若望仆不相师。(宾语前置,若望仆不师相)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状语后置,鄙陋没世而文采不于后世表也)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被囚禁)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被动句)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被动句)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被,动句)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被动句)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被动标志,表被动)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第5页共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