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法建议】了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预习方案】1.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①长歌当(dàng)哭——当作。②桀骜(ào)——不顺从。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④立仆(pū)——倒下。⑤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2.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介绍作者作品。2.正音。二、当堂检测字词检查: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 惮() 攒射() 尸骸() 长歌当哭()喋血( ) 杀戮() 殒身不恤()()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思考回答: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③“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检测延伸:1.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2.请将下列画线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使语意明确易懂(可适当增删字词,不要改变原意)(4分)“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三、巩固练习1.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1、2、3两题;《课课通》必修五第87页“探究交流”第1、2题。2.提高题1.《记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A.叙述 B.议论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阅读课文“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至“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完成2~4题。2.“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味?3.①“煤的形成”比喻什么“大量的木材”比喻“一小块”比喻②“其中”指代的是4.概括第六节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第1段第2段3.拓展题见《课课通》必修五第31页“创新拓展”第1~5题。2.提高题【参考答案】1.(1)A(2)AD(3)B(4)B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句中饱含愤激之情。3.①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残酷的流血斗争,前进一小步。②血战。4.第1段: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并不足取。第2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