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逍遥游节选讲义苏教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逍遥游节选讲义苏教版必修5

ID:1060027

大小:212.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逍遥游(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在任不久就辞官归隐。生活贫苦,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草鞋谋生,饿得面黄肌瘦,甚至借粮度日。楚威王闻知他有才能,曾派人用重金聘他为相,他因崇尚自由而拒绝。作品  著有《庄子》一书,今存33篇,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全书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的哲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有些篇章与庄子的思想不尽相同,可能出自后学或其他学派的人。评价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把“天道”看成世间万物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及礼仪制度,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充满了悲观、虚无的情调,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二)人物轶事庄子堪破生死关庄子临死前,心情很平静。他的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弃尸地面有乌鸦和老鹰来吃,深埋地下也有蝼蛄和蚂蚁来吃啊,夺了前者的食物交给后者,不是太偏心了吗?” (一)背景链接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那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庄子》《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Ⅱ.文化常识1.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2.蟪蛄不知春秋。春秋: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 [] [][][][][][][][ ][][][][] [][][][][][][ ]                                         1.理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体会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一、研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其名为鲲。鲲之大为:动词,是,叫作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化而为鸟而:连词,表顺承关系(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起的样子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垂:通假字,同“陲”,译为“边际”(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代词,这海运: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大海的波浪汹涌,一说指大海运行;今义,用船在海洋上运输。徙:迁徙(5)《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动词,记载 怪:形容词作名词,诙谐怪异之事(6)水击三千里击:拍打(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回旋而上 扶摇:一种旋风 上:名词作动词,往上飞 (8)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以:介词,凭借 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9)野马也,尘埃也野马: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游气,山野的雾气。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10)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介词,用 吹:吹拂(1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抑,或许 邪:通假字,同“耶”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12)其视下也其:代词,指大鹏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3)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六月息”本应放在动词“去”前面)译文:(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5)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固定句式,“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环节二:分析文理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鹏之大”的一项是(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击三千里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A.①②③     B.②④⑤C.①②⑤D.③④⑥解析:选C ③⑥都是说鹏借助外部力量迁徙。④是说所有生物都依靠风力而动。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B.第二段,作者引述《齐谐》中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 C.作者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方,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D.本文极写鲲鹏之大,想象奇特,意境开阔,意在突出作者擅长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解析:选D D项,“意在突出作者擅长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错,意在指出鲲鹏虽大,仍“有所待”,有所依靠的事实。二、研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负载(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覆:动词,倾倒 之:结构助词,的(3)置杯焉则胶焉:兼词,于此 胶:粘住不动(4)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斯:连词,乃,就 培:动词,凭借(5)而莫之夭阏者莫:没有什么 夭:挫折 阏:遏制,阻止(6)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決:疾速的样子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抢:集,着落(7)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时则:时或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控:投,落下(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疑问代词,什么 以:介词,因为 之:动词,到,往 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为: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呢”(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去,往 莽苍:形容词作名词,近郊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反:同“返”,返回果然:古今异义词,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10)之二虫又何知之:代词,这 何:代词,什么(1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假字,同“智”,智慧,聪明 年:寿命 (12)朝菌不知晦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1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乃今:而今 以:介词,因为 特:特别 闻:为人所知(14)众人匹之众人:古今异义词,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匹:比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坳堂之上”本应放在动词“覆”的前面)译文:在堂上低凹处倒一杯水。(2)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宾语“之”放在动词“夭阏”的前面)译文:没有什么能阻碍它。(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介词“以”的前面。固定句式,“奚以……为”,表反问,即“为何要……呢?”)译文:为什么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宾语“何”放在动词“知”的前面)译文: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介词“以”的前面)译文: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6)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译文:一般人与他相比,(他们)岂不可悲可叹吗!环节二:分析文理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①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④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⑤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⑥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A.②③⑤     B.①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解析:选B ③⑤都未体现事物“有所待”。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作者连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而不能承载水杯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南行。B.第三段,从反面设喻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C.第四段,通过蜩与学鸠的对话,说明正因为这两种动物没有远大的目标,因而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D.第五段,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对比,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析:选C C项,“能真正做到‘逍遥游’”错,实际上,蜩与学鸠仍“有所待”,也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这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反驳了蜩与学鸠的嘲笑。B.蜩与学鸠自鸣得意的本身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C.“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小大之分,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做到“逍遥游”。D.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肯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解析:选D D项,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在庄子看来,大鹏展翅翱翔,还不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三、研读课文第6、7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这 已:通假字,同“矣”(2)穷发之北穷:形容词作动词,无,没有 发:指草木植被(3)有鱼焉焉:兼词,于此(4)未有知其修者修:长(5)绝云气绝:直上,穿过(6)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然后:古今异义词,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且:副词,将要 (7)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飞 下:名词作动词,落下(8)此小大之辩也辩:通假字,同“辨”,解释为分辨,分别(9)故夫知效一官知:通假字,同“智”,才智 效:效力,尽力(10)行比一乡行:行为 比:合,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投合(11)而征一国者征:信,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信服(1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通假字,同“繇”,喜(1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全,全部 劝:勉励(1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沮:沮丧(15)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今异义词,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犹:还 树:树立(16)旬有五日而后反反:通假字,同“返”,返回。(17)而御六气之辩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御:驾御,把握辩:通假字,同“变”,变化(18)彼且恶乎待哉恶:何 待:凭借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翱翔”后省略介词“于”)译文:在蓬蒿丛中盘旋。(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省略句,“不加劝”前省略主语“他”)译文: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 (3)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动词“适”的前面)译文:它将要飞到何处呢?(4)此小大之辩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译文: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环节二:分析文理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达到真正“逍遥游”的条件的一项是(  )①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乘天地之正 ④御六气之辩 ⑤神人无功 ⑥圣人无名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解析:选D ①是宋荣子的处世态度,②是列子“有所待”而不能“逍遥游”的表现。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六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B.通过第六段与第一段的呼应与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C.第七段中将那些“效”“比”“合”“征”的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但都达到了庄子理想中的“逍遥游”境界。D.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可言。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消除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解析:选C C项,“都达到了”错误,其实这些人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还未达到庄子理想中的“逍遥游”境界。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入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与浑浊的仕途格格不入。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不接受楚国相位,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自看守月亮的大树,守护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秋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的这种心态,成就了他逍遥自由的一生。2.从历史中积累齐国高士拒绝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有一次,他见到齐宣王,讲了一番为君治国的道理。齐宣王深为赞赏,请他出来做官,说:“你来为我做事,我让你每天吃丰盛的菜肴,出门坐华贵的马车,妻子孩子穿鲜艳的衣服。”他推辞说:“我想,我还是回到乡下去好。我每天把饭吃得迟一些,肚子饿了自然就吃得香,也就算是吃肉了(晚食以当肉);散散步,悠闲自在,也就算是乘车了(安步以当车);不做官,没有野心和私欲,不会犯罪,也就算是宝贵了(无罪以当贵)。我还是避开官场名利的干扰,保持纯正,求得自我安乐为好。”说完,他向齐宣王拜了拜,离开了。3.从名言中积累(1)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钱琦(2)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薛宣(3)如果你的欲求无穷尽,那么你的心事和担忧也会无穷尽。——富勒(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5)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威廉·詹姆斯4.从佳作中积累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他们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实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朋友讲义的品德风范和人生态度,是极具人格魅力的。他们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着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为,损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品行不耻。这种安贫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态度。两种名利态度,规定和铸造了两种不同品位和格调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 俄罗斯亿万富翁斯特里戈夫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年轻时就将自己的金融帝国扩张到了伦敦与纽约,并一举成为世人瞩目的富翁。当年的他选择的是创业,是在打拼与追逐中扩大自己的实力。斯特里戈夫在总统竞选失败后,彻底放下名利,过着幽静的田园生活,活得清闲自在。在权力与命运的博弈中,斯特里戈夫看淡了名利,以一颗常人之心审视这个世界,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也许有人说他傻,但傻傻地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淡泊名利,做一个快乐的人,有什么不好?(二)这样运用素材  1.“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翻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人有很多。“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陶潜向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发出的诘问;“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这是李白诗酒人生的洒脱境界;“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这是陆游大彻大悟之语。他们在淡泊中坚持,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他们是善于把握人生的勇者和智者。淡泊名利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不仅站得高看得远,而且能摆脱和战胜眼前的困境,能在物欲横流中,神凝气定,冷眼旁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领悟] 文段的中心是“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作者首先举出庄子的例子,指出“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然后列举了陶渊明、李白、陆游等人的事例,说明只有在淡泊中坚持,在名利场外自甘寂寞与清贫才是勇者和智者。有力地证明并深化了论点。2.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一颗远离扰扰凡尘的心,可以感悟出世间的美好。庄子拒绝高官厚禄,曳尾涂中,清贫一生,终获人生逍遥;诸葛亮寄居于南阳,品读诗书,感受自然,终成一代名仕;刘盛兰寄心于平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终成时代楷模。假如庄子一生汲汲于名利,一心想获得高官显爵,他又怎能超脱世俗?假如诸葛亮一心追求权贵,一心想拥有高官厚禄,他又怎么会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如刘盛兰想一心为己,放弃行善,他又怎么会成为人人称赞的模范?[领悟] 文段的中心是“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庄子、诸葛亮、刘盛兰等人淡泊名利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①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②“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③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④这是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庄子持竿不顾。”⑤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⑥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⑦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⑧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⑨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⑩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有删改) 佳作赏析本文既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雄辩的哲学论文来读,又可以把它当成优美的散文随笔来读。作者以生动的比喻、恣肆的铺排、典型的事例、雄辩的论证,赞美了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细细读来,我们不仅被作者笔下的庄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形象和“清洁”的精神所震撼,还被作者对庄子独特的解读和感悟以及他那喷薄的激情所感染。写作借鉴1.学标题标题是全文的总纲,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当我们无路可走时,可以看看《庄子》,想想庄子,学学庄子。2.学开头第①段,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读庄子的感受,接着又引用、化用诗词名句,强化了庄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极具吸引力。3.学联想第④段,由庄子的濮水垂钓,联想到姜太公渭水直钩垂钓文王的故事,指出庄子的垂钓才是真心垂钓,两相比较,表现了庄子高洁独特的精神追求。4.学比喻第⑥段中,画线句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比喻精彩深刻,写出了庄子的傲然独立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5.学议论第⑨段中胡文英的话,指出了庄子眼冷和心肠热的特点,以排比的句式分析了庄子哲学的内外两面,揭示出庄子的“悲天悯人”之怀,语言精彩,分析独到。6.学分析第⑩段,作者透过荒唐、怪诞、放荡不羁,发现庄子的反叛是源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源于庄子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眼光独到,分析深刻。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翻译]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明理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是我们每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苏 辙太尉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③。”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④,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⑤,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注] ①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②执事:侍从。③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④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⑤疏荡,洒脱而不拘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译文:    参考答案: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参考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于敏:氢弹之父于敏,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的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人生教益] 淡泊名利,甘于无闻,毕生奉献,学界楷模,体现的是一种无私的高贵。抱朴守真,自学成功,展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唯有抛弃名利、积极进取,才能踏上成功的顶峰。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⑦而御六气之辩 ⑧彼且恶乎待哉A.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④⑥⑧C.②③⑤⑥⑦D.①②④⑥⑦解析:选D ③⑤⑧不含有通假字。①“垂”同“陲”,边际;②“知”同“智”;④“辩”同“辨”,分辨,分别;⑥“反”同“返”;⑦“辩”同“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没有出乎人的意料B.众人匹之匹:比C.未有知其修者修:长D.抢榆枋,时则不至抢:集,着落解析:选A 果然:吃饱的样子。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齐谐》者,志怪者也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均属于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④我腾跃而上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解析:选B 第一个“于”是介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在。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5.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奚以知其然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⑧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B.①③⑥/②⑤⑦⑧/④C.①③⑤/④②⑦⑧/⑥D.①③⑤/②⑥⑦⑧/④解析:选B ①③⑥均为判断句;②⑤⑦⑧均为宾语前置句;④为状语后置句。6.名句默写。(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             ,            。”(5)《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答案:(1)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2)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5)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文:(2)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译文:(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译文:解析:古文翻译要注重分析关键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第(1)句:焉,于此;胶,胶着搁浅。第(2)句:适,去,往;宿,名词作状语。第(3)句:下,名词作动词;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至,最高限度。参考答案:(1)在堂中低凹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拿小草给它当船,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2)去百里远的地方,要舂捣一宿的粮食;去千里远的地方,要聚三个月的粮食。(3)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降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我飞行的最高限度了。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峰,齐岱为锷;包以四夷 ,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知?”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精读设计]1.“日夜相击于前”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日夜于前相击”。2.“好之不厌”中的“厌”解释为“满足”。3.“太子悝患之”中的“患”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患,担忧”。4.“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中的“说”可解释为“游说”,“逆”可解释为“违背”。5.“太子乃与见王”是省略句,在“与”后面省略了“之(或周)”。6.“子欲何以教寡人”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欲以何教寡人”。7.“匡诸侯”中的“匡”是动词,解释为“匡正”。8.“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中的“上”名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在上面”,“法”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效法”。9.“无异于斗鸡”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斗鸡无异”。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B.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C.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D.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解析:选A 断句时注意标志词“曰”“夫”“者”,还有相同句式,如“示之以虚”“开之以利”。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即门客,其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都养有大批门客。B.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对古代君主、诸侯王的敬称。D.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解析:选C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10.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解析:选B A项,只是庄子自己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译文:(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译文:(3)夫子休,就舍待命。译文:解析:翻译句子要注意抓关键点。(1)整个句式为判断句式;“所欲用周”:所字结构,想要用我的原因。绝:杜绝,终止。(2)宾语前置句式;得:得到。(3)就:到。舍:馆舍。参考答案:(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客居在宫门左右,有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划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使他停止对斗剑之士的喜爱,(我就)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该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肯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如我对上游说大王却违背了大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金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父王,那样事情一定会很糟。”庄子说:“请为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备办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文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文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因此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对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滞留。”赵文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文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试。”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残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平日所用的剑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赵文王说:“希望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五行的道理来支配,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在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应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冠帽下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坐拥天子之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围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三、语言表达专练12.仿照下面关于孔子的一段话,写一段关于庄子的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不一定要与例句句式完全一致,不少于50字。例:孔子是一缕和煦的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拂过两千多年的山高水低,礼而闲雅,仁而宁静,让君子如沐暖阳坦荡荡,让小人如临深渊长戚戚。 答:解析:仿写时注意句式结构和内容,句式结构不要求完全相同,但也是越接近越好;同时内容要体现庄子的特点并且要运用修辞手法。参考答案:庄子是一首悠扬的歌,从人的心灵深处唱起,响彻九万里的山山水水,恣情挥洒,浩荡奇警,教我们感慨世人之数数然,赞叹圣人之游无穷。13.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序号)①《逍遥游》其实无形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②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的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③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④所以大与小呢,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里。⑤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答: 解析:⑤是提出论题的句子,应居于首位;①是阐释⑤的句子,应紧跟⑤后;从③④中的“因为”“所以”来看,④排在③后;②又是对④的阐释,排在④后。答案:⑤①③④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