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鲁迅的“爱”与“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研究性学习:鲁迅的“爱”与“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ID:1060069

大小:4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研究性学习:鲁迅的“爱”与“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设计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灵活运用中学习?如何组织、参与学生和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我认为,宜改变教学策略,创设浓厚的综合性学习氛围。现代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蕴含着现代课程的主要策略——自由。语文研究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系统性、深层性,课本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范例,我认为还可以将这种设计理念延伸到具体篇章的教学上,本课试图在学生已经较大量接触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作品思想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避免各个作品彼此孤立或脱节的现象,从而拓宽学生对文章认知的广度,达致较强的文学鉴赏纵深。  〔教学实施〕  一、课前预习作业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究本课题——鲁迅的“爱”和“恨”  2、回顾和阅读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回顾—— 《孔乙己》、《故乡》、《祝福》;阅读——《药》、《阿Q正传》,探究其中作者所体现的爱恨感情。  3、以卡片形式列出以上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同时研讨鲁迅对他们的感情倾向。  〔说明〕课前明确研究课题,选定合作伙伴,提出研究的范畴,避免漫无目的的探究。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鲁迅作品的复习和课外作品的研读,有意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共同点,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做好准备。  二、Flash动画《“三.一八”惨案》作为课前渲染。  〔说明〕让学生走进一九二六年的中国黑暗社会,感受“三.一八”惨案之惨烈,为上课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谐的教学意境。  三、同步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说明〕突出导致“三.一八” 惨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镇压,引导学生把握鲁迅写作的感情倾向——“悲愤”,为课堂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爱”和“恨”作铺垫。  四、教师设问:大家能体会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吗?  〔说明〕在《“三.一八”惨案》动画的渲染下,知道了写作背景的学生不难得出与作者相同的感受——“悲愤”。  五、讨论: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是什么?  1、学生讨论概括  2、教师归纳:悲悼死难烈士愤揭反动当局悲(爱)悲忆交往经过愤(恨)愤斥文人嘴脸悲议意义教训愤批庸人麻木  3、教师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说明〕教师在评价中,尊重学生充满个性的思考,对各种不同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思考、争议、权衡彼此的答案中,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他们对作者的爱憎感情也越来越明确。这为进入下一环节“鲁迅其它作品中的‘爱’和‘恨’”打下基础。六、延伸:鲁迅其它作品中的‘爱’和‘恨’   1、学生互相交流研究成果  2、学习小组首席发言人宣读本组研究成果  〔说明〕前期的资料收集、研究归纳属于个人能力的训练,后期的小组讨论、成果整合更注重资源的综合运用和协作研究的能力提升。  3、教师汇总归纳  “爱”——祥林嫂、夏瑜(勇于反抗者、革命者)  “恨”——丁举人、鲁四老爷、军阀(封建卫道士、反动势力)  “又爱又恨”——孔乙己、闰土、杨二嫂、华老栓、阿Q、鲁镇的人们(麻木的国人)  4、教师引导:鲁迅的“爱”和“恨”根源是什么?  爱国爱民,忧国忧民。这也是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会浸透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归纳众多作品的思想感情后,挖掘作者感情的发源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鲁迅的所有作品,把握鲁迅的人格力量和思想精髓。  七、研究性总结:  1、课代表做课堂探究学习总结  2、教师作参考性总结:  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鲁迅从知事时起,在这个国度就没听到过什么值得愉快的事:甲午战争的中国战败赔款,庚子义和团之乱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巨额赔款,反清斗争徐锡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鱼龙混杂,洪宪丑剧,张勋复辟,北洋军阀的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40多岁的鲁迅,经历了无数“从希望到失望” ,他的内心是悲凉的。  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不断地看到青年以各种方式死于非命。鲁迅是智者,思虑周密,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托了无限的哀思。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他对反动势力则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无情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  鲁迅热烈地爱,也热烈地恨,对于有害的事物,对国民性的痼疾,鞭挞固然不留情面;对于某些不良倾向,并非构成大患的,他也常义愤溢于言表,或因爱深而责重,如严父师之责子弟,其实出于对人生的爱心,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所以,鲁迅是用文学承担救国大任的人,是近代中国的脊梁。  〔说明〕课的价值是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课的成败是无法预设的,特别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课型中,更会有难以预料的情形出现,而这恰恰为执教者创设了拓展自己、提升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也可以让执教者努力践履“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教育信则。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