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读资料链接知能创新导学情感价值提炼素能综合检测
1.名词作动词,围绕2.名词作动词,喝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4.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5.形容词作名词,大事6.形容词作动词,把……看做相等7.数词作动词,把……看做一样8.副词作动词,穷尽
答案: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景物抒发感情。作者写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花草,竟然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花草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活泼,犹如一群可爱的少女。在这种生动的描写中,作者悠然自得、闲适雅致的情怀展露无遗,作者的情感就像泉水一样自然汩汩涌出。
请仿照下面示例,就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握人物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定要把人物的鲜明特点作为评论的重点。答案(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大。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崇山峻岭(高)B.人之相与(交往)C.其致一也(意见)D.暂得于己(一时)﹒﹒﹒﹒【解析】选C。致:思想情趣。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少长咸集(都)畅叙幽情(幽深内藏)喻之于怀(比喻)B.群贤毕至(全)终期于尽(至、及)感慨系之(附着)C.茂林修竹(修整)列坐其次(排列)修短随化(变化)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向之所欣(一向,向来)列叙时人(一个个地)﹒﹒﹒﹒﹒﹒﹒﹒﹒﹒﹒﹒【解析】选B。A.喻:明白;C.修:高;化:指自然;D.向:过去,从前。
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及其所之既倦②老之将至③兴感之由④后之览者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D。①中“之”是动词,往、到达;②中“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①②不同。③④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用法意义相同,故答案选D。﹒﹒﹒﹒
4.下列句中的“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其致一也B.若合一契C.吏呼一何怒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解析】选B。A项,一样;C项,多么;D项,把……看做一样。
5.翻译下列句子。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6.名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②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俯察品类之盛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7.将上面的诗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其中的自然之景是怎样对应的?(1)诗中的“仰望碧天际”对应《序》中_________________(2)诗中的“俯磐绿水滨”对应《序》中_________________(3)诗中“无厓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_______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和畅
8.诗中的自然之景很美,它们只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景物并非单纯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主观心性的、情感化了的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中“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根据与前句的结构分析,可知本句与前句中的“缀”当同属动词,此处可译为“间杂”“夹杂”“穿插”等,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B项的两个“以”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都可以理解为“用”“拿”等。A项,介词,可译为“到”/语气词,相当于“吗”。C项的两个“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后者表顺承关系,可不译。D项,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先要准确理解各项的意思,并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进行判断选择。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而A、B、C三项都来自文中第2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3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求。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掘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解析】选D。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奚足以语文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2)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3)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