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录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本事的,恐怕可以上溯到宋代《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三“异兆门·王勃不贵”中所引录的罗隐中元传》:唐王勃方十三,随舅游江左,尝独至一处,见一叟,容服纯古,异之,因就揖焉。叟日:“非王勃乎?”勃日:“与老丈昔非亲旧,何知勃之姓名?”叟日:“知之。”勃知其异人,再拜问日:“仙也,神也?以开未悟。”叟日:“中元水府,吾所主也。来日滕王阎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子登舟,吾助汝青风一席。子回,幸复过此。”勃登舟,舟去如飞,乃弹冠诣府下。府帅阎公已召江左名贤毕集,命吏以笔砚授之,递相推逊。及勃,则留而不拒。阎公大怒,日:“吾新帝子之旧阁,乃洪都之绝景,悉集英俊,俾为记以垂万古,何小
公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动作,也宛如与读者心情触动相沉相浮。全文全用简洁明了的对话和人物的动作神态铺展,画面感、戏剧性极强,也可以领略晚唐著名文士罗隐的讲故事能力。“遇神叟”、“助青风”、“一席为文”这些,显然荒诞不经,不足征信。“终不贵”之说,或者源于《大唐新语》中裴行俭所说的“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但可以说,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故事,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这或许也是正史《旧唐书·王勃传》只字不提的原因。唐代有代表性的说法,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是晚唐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卷五“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中的叙述: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
者府隐的修递奇王宫北宋初的野史笔记的小说总集。其书“幼敏门”有“王勃”条,注出自《摭言》,文字比《唐摭言》要多出二十余字,内容上也更丰富完整些:王勃字子安,六岁能属文,清才浚发,构思无滞。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于滕王阁。时帅府有婿善为文章,帅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合而出之,为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次至勃,勃辄受。帅既拂其意,怒其不让,乃使人伺其下笔。初报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帅日:“此亦老生常谈耳。”次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帅沉吟移晷。又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帅日:“斯不朽矣。”唐人或多喜称军界人物为“帅”或带衔之“元帅”,而地方首脑多以“公”敬称。宋人则多以“帅”称地方官,而常以字或谥称“公”,这里将
38“阎公”换成了“帅”,更合于宋人口吻。《广记》的语气比《中元传》和《唐摭言》都平缓滞重许多,叙述写实的成分要远多于描写夸张的成f'o分,戏剧性大大降低,差不多可以看作是对《唐摭言》内容的结构完整在的朴实版改写了。第o"1《旧唐书·王勃传》没有提到他写《滕王阁序》的事,而《新唐书·期^王勃传》却一无所避地讲起故事来,文字省净,文采斐然:总第一初,(勃)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一03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期V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日:“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新唐书》成书比《太平广记》晚了八十年,《广记》大致抄录《唐摭言》,但《新唐书》并没有如《广记》那样简单处理,而是明显将《唐摭言》本条经过欧氏笔法剪裁而成。虽然没有了《中元传》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也不比《广记》那样冷静平和的叙述,却急速地使用一连串的动作,用精炼简洁的短句式,虽然字数大大减少,而故事的紧凑感、紧张感和悬念感却更甚,戏剧效果强烈。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类似今天小说五要素齐全,《新唐书》又增加了地点和时间要素:“钟陵”、“九月九日”,体现他期望的严谨的“史学”意义。“钟陵”是在唐代武德五年析置豫章的县名,王勃就卒于上元三年。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既合乎“秋日”,又和“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朋的古人节令宴习惯一致,这些要素严丝合缝,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这些可能都是欧阳修杜撰的。与《新唐书》注重写实而不取虚妄之说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勃”条,仅用78字极简括之笔叙述此事,删除所有怪力乱神的不实文字: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造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12蔓得公,公俾为记,赠百缣”十二字一笔带过,过于简陋,不过是在借《滕王阁序》之大名,王顾左右而言他了。类似的记述还有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偶隽》中“王勃六岁能属文”条,和《尧山堂外纪》中的“王勃”条,两书所引内容概不出上述几种《滕王阁记》蕃篱,中间又夹注著者的评论,其评论也实在说不上高明,这里顺便提及一下。到南宋宁、理宗时期江西人祝穆编纂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天时部”有“作滕王阁记”一则,末注出自《摭言》:唐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词章盖世。年十三,侍父宦游江左,舟次马当,寓目山半古祠,危栏跨水,飞阁悬崖。勃乃登岸闲步,见大门当道,榜日“中元水府之殿”,禁庭森肃,侍卫生狞。勃
只不过摘录改编了《摭言》部分而已,实际上是将自罗隐《中元记》以下,包括《新唐书》、《摭言》与《类说》等书所述本事拼合为一个集成版。虽然字数已减至480余字,但故事情节相当完整,逻辑清楚,叙述简洁明了,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体现出高超的编辑才能,已远非《类说》可望其项背。这一段故事,既有史实依据,又有前人的情节培育,王勃又是初唐名闻遐迩的少年天才“四杰”之首,特别符合普通民众的兴趣和口味,可以很容易地编人引人人胜的戏剧小说中。从现存的明、清以后铺衍王勃《滕王阁序》的作品情节发展来看,《作滕王阁记》可以被认为是明代拟话本、清代杂剧这一题材的蓝本发源地,更增进了这一本事的广泛传播。因为明清话本戏剧篇幅过长,我们以下就简略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