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史上的转折——论冯至《十四行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新诗史上的转折——论冯至《十四行集》

ID:1060637

大小:1.47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2-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主国堑进塞土鲍蕴盘二二诠蛩至笪土婴盈篡滏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言小钇签字日期:唧年中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营d、钆导师签名:签字日期:7卯7年坤月一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 西南夫,产硕卜学伊论文引言引言中国新诗从胡适丌创以来至四十年代,一路狂飚呼叫,一路忧郁徘徊,峰峦起伏,在狂风与细阿中成长、成熟。从李余发到戴钽舒、卞之琳等,再经过冯至到“中国新诗”派,这一条线索的诗人也逐渐形成新诗的一条蕈要的走向。其中具有转折意义的诗人是卞之琳、冯至。冯至更是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是两人的转折意义是不同的。相对于我国诗歌的感伤抒情传统,卞之琳以其冷静、淘洗,为新诗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智性诗风、诗化哲理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也起到开创性的影响。他“不显赫,但很独特”(冯至《读赠之琳》)。新诗发展到40年代,也是需要有一个“蜕变”了,在30年代后期时,“现代派诗歌运动由盛极的峰颠走向率崩溃敝”⋯,历史与时代的原因肯定不容忽视,但也许在这时代的转折中,现代派自身的弊病无法克服,走进了自身的衰微,而新诗就在此蜕变,期待一次新生。与此同时,在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也表现出一种对社会政治叙事自觉疏远的趋向,表现出对生命与历史的深沉反思,从沈从文、萧红、张爱玲等小说家在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种趋向。在新诗领域,冯至1942年发表的《十四行集》完成了这次新诗的转折。冯至以其不同于主流诗歌风格也有别于30年代现代诗派的“沉思”之涛风,开启了中国新诗的一代沉思型诗歌风范,试图“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第一次理性地在诗歌中思考关于生命的种种问题,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让新诗进入“中年”,对“中国新诗”派起到及时而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转折中,冯至在现代新诗领域所起到的转折性作用,现在的学术界对此也不乏评论,如孙玉石就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说冯至是“架起通向新现代主义的桥梁”。但是对于他的《十四行集》所起的过渡性作用,学界基本上都只是分析论述《十四行集》本身的蕴涵与意义,而30年代的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诗歌与冯至的《十四行集》有着怎样的差异,尤其是卞之琳也开启了诗歌新风也起到过渡性作用,那么《十四行集》的过渡作用与卞之琳的《雕虫纪历》有着怎样的不同,后来的“中国新诗”派与冯至又有着怎样的传承与变异,这些少有人涉及,但是又都是值得深思的。这罩值得说明的是,冯至影响“中国新诗”派的应该不仅是西方式的对生命宇宙的沉思,而且过分强调“中国新诗”派诗人与冯至在作品内容上的相似性和显在影响也是不恰当的,真正的影响应该是体现在他们自身的创新中。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新诗史上的这次转折,是由冯至开启的却是冯至和他们共同完成的。从他们的诗作看来,也许更能影响他们的是冯至作品背后的精神。另外,冯至的《十四行集》是公认的十四行诗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罩程碑,关于《十四行集》在十四行体诗上的创造发挥的讨论,以许霆、鲁德俊所著的《十四行体在中国》为集大成者,屠岸等人也作了长期而卓有成就的探讨,但是把《十四行集》放在十阴行体发展的转折性意义上来探讨的较少,而且,很多的论著多从冯至沉思型思想内容方面着手,来分析其十四行诗成功的原因,少有从冯至的诗歌语言方面着手来探讨的,但实际上,冯至的语言风格是导致其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蘑要因素。基于上述的问题和疑惑,有必要再一次进入《十四行集》。【1l孙五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犬学出版社,1999年版p2341 两南大学硕卜学伊论文珲件精神:。簪韧的乍命意忠一、理性精神:坚韧的生命意志(--)“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并非讨论死亡在《十四行集》中,我们在冯至对蜕变与死亡的沉思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理性气息,《十四行集》贯穿着他的蜕变与死亡的思想,但足,冯至是否就只是表现这个简单的哲理结论,在他体验的哲理背后是什么,他对死亡的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等等,这砦都是我们要讨论的。死亡,这一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魔咒,纠缠人类,也使得人类的智慧丁F着永不凋谢的花。在“五四”诗人那里,主要表现出的不是像古代诗人那样对死亡、生命流逝发出的“结”一样的幽怨与叹息,而是充满菏春活力地想象着死亡,说死亡是“天空中美丽的洞穴”,没有害怕,死亡显得缤纷而轻浮。在冯至的早期作品尤其是早期散文中,“坟墓”、“死”等词语也经常出现。在《记克莱斯特的死》中他激情的描绘了克莱斯特的“死同死的伴侣”,他描绘的死亡是激情与浪漫的,并提出,死,绝不是与生相对的,它只是生的“结局”。到《十四行集》时期,冯至把死亡与蜕变联在一起,这样述说它们:“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他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他们美妙的一生。”(《十四行集·l》)“1赞颂他们以生命蜕变达成美妙的生命的死亡;“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罩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十四行集·2>D也许蜕化是艰难而痛苦的,但是这个蜕化是我们自己安排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就能坦然而勇敢的去承受,这承受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像一段歌曲,化作青山脉脉;死亡像风陌初过后的一片月光,又“静默得像我远方的故乡”(《十四行集·附录·给秋心》。我们在冯至的述说中,感受到的是,他直面生命有限性的勇气,原来人也可以不退缩的凝视生命的那一头:也许我们望不见它,但我们感受到它与生同在,在它之后生命继续。“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十四行集·19》,把负担、责任变成向上的力量,让它完成转变。“把残壳部丢在泥罩土里”,“我们”自觉的脱落蜕变,迎接新生。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是新生的必须,“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如圣者的有加利树也是“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咀只看着你生长”(《十四行集·3》,现象上是凋零。但诗人看到凋零衰败罩面的力莺:无形的让人皈依的,£长的力量。冯至不是看到花落叶残而感时伤怀,而是面对生命的自然的变化,用昂扬的姿态去[11本文所有引用的‘卜朋行集》的诗句,均0I自十中国文联出版公rd根据1942年5月明『I杜版jlj版的》《贵州朴会科学》1995(6)la]袁nr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妻——冯乍诗风流变的轨迹》。‘冯色与他的世界》(冯姚、F编),石家序;:河北教育出版补2001年版p190[sl罗门《诗人冯争的》,香港《诗双月刊》第二卷第六期Lj第三卷第一期合刊“冯争专号”,p76№】钱光培选编《中国十四行诗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p1730 西南夫学硕十J学伊论文}q车}¨叨行体许在40年代的转折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沿着西方古典十四行和冯币等人丌辟的道路走下去,而是继承了奥琶、罩尔克、冯至的现代主义诗风。在形式方面,他们的十四行用韵较宽松,很少有严格按照十四行的正则韵式去创作。”“’穆旦等人受益于冯至的十四行体的成功尝试,并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但是并没有超过冯至的探索。他们太注重对于思想的表达,并不讲究与十四行体的融合,而对十四行诗形式的自由化运用,我以为并不是对十四行诗真正的探讨,严重的说来,是对十四行诗在中国以后的发展的伤害和误导。Ⅲ刷‘鹏钟俊昆《论中国卜四行诗的发展仂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4)31 阿南上,≯硕卜学伊论文结语优秀的文本总是能给人惊奇的发现,影响历史的是个体的独特性。于是历史反反复复的倾述着卞之琳的冷凝淘沈、戴望舒的哀愁幽怨、冯至的平和深厚、穆旦的切肤与深刻等等,在这之问冯至以其平和深厚的沉思,为新诗带来理性带来他的关于生命宇宙的种种思考,他走出感伤情调,不止于理趣而是面对和思考着关于人的种种命题,他思考着蜕变与死亡,甚至于整个《十四行集》都贯穿着他对死亡的思考,fEl是他对死亡的思考是指向新生的,转化为对个体生命生长精神的赞美。生长是朝向阳光所以他很少思考黑暗,他的个体生命的生长是在“原野”的生长而不是深沟险墼里的生长。他把一切生命现象都归为平凡的,他以平凡把握世界,所以他赞美的是平凡生命的峰韧的生命意志和反抗世俗社会的悲剧精神。他的悲剧精神强调的是生命的平凡性,生命意志的坚韧性。因为坚韧,就有承受的一面,但是这不是我们常说的被动型忍受,它是积极的,不是消解抗争的,而足“选择与拒绝”,是-簪持。因此,他的反抗不尖锐的却是有力量的。反抗世俗社会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悲剧精神,而反抗个体生命自身的孤独更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悲剧精神。通过这些平凡甚至渺小的生命的峰持与反抗,给予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生存意志。冯至把个体生命放回宇宙,放回“生命原野”,放回万物的生命之流,在浩瀚的生命之流中,寻找自己的根源,寻找个体生命的依托,寻找生命的滋养和生长的力量,以积极于个体现实的生存。而促进现实个体生命的生长,冯至曾认为只能通过孤独个体自身的努力才能向上,但到了后来,也许由于现实的原因,他觉得个体必须融入社会了。然而,融入世俗的社会却又是冯至坚持自己生命形式所要拒绝的,而且这其实也掩盖不了在生命中永恒出现的孤独感,甚至只能加剧这种孤独感。在《山水》之后冯至投身于当时流行的针砭时政的杂文写作,到五十年代以后种种不真实的写作,在实质上,冯至已丧失了曾经咯持的某种宝贵的精神。冯至自己说,《伍子胥》是从《山水》那样的散文到针砭现实的杂文的过渡,实际上在《十四行集》中就有这潜在的倾向。他自身的思想里面有疑虑有矛盾,有时候平和化解不了的疑虑在诗中隐现,生长的姿态也掩饰不住事物本身的复杂。冯至以从“心里升起”的永恒生长精神反抗和摆脱生命短暂而世界永恒的孤独,但是却并不能完全摆脱。冯至极力呈现生长,淡化生长的阻碍,只为说明一切都足为了生长,保持生命的昂扬的意志。虽然有掩盖不了的疑虑和矛盾,但冯至并没有放弃自己建立的对世界的把握方式,而是努力给生命一个生长点,尽力给有限一个超越。另外,从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来说,冯至之所以能把十四行诗推向高峰,在于他所要表现的诗情诗意与十四行体的特点是互补的,因而达到一种较为完美32 西南大’≯硕十学伊论文结语的结合。他的柔韧平和的语言、内敛的思想情感以及和谐之态足达到和十四行体式结构特点相反相济的一个创造,而十四行的动感起伏又是对他的行云流水式语言和因为内敛而显静态的思想的有效弥补。但是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在冯歪之后的“中国新诗”派诗人那哩,却并没有得到和内容相促进的发展,他们并不在意十四行体所要求的形式,只足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如果十四行诗照失它自己的特点,内容无需和形式形成相容又互相突破的相反相济的局面,就形不成十四行诗的独特魅力,那么这样的运用只能是对十四行体的伤害。40年代的冯至以其自身的创作风格为新诗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把新涛导向另一个发展方向,使得“中国新诗”派诗人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冯至虽然没有穆嗵的尖锐深邃,却有着自己的平和深厚和理性精神,但也许正是这样,《十四行集》作为十四行体诗才获得创造性的成功,成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转折。 阿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冯至:《冯至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冯至:《冯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冯至:《冯至诗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冯至:《十四行集》(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根据1942年5月明同社版1998出版李金发:《微阿》(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王辛笛:《手掌集》(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陈敬容《交响集》(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郑敏:《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穆旦:《穆旦诗集》(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原版库)朱湘:《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库朱湘卷》,《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库》编委会编2005年版卞之琳:《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三联书店1984版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唐浞:《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辉:((7-q至未完成的自我》,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联合出版,2005年版里尔克:《里尔克精选集》(李永平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德】霍尔特胡森:《里尔克》(魏育青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里尔克:《杜伊诺哀歌》(黄灿然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里尔克:《罩尔克精选集》(李永平选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州南人学硕+学伊论丈参考文献冯姚平编:《冯至与他的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姚呵岜:《我与冯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陆耀东:《冯至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周棉:《冯至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周良沛:《冯至评传》,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蒋勤国:《冯至评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贺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许霆、鲁德俊:《十四行体在中国》,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罩尔克、勒塞等:《中的天使》(刘小枫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怡:《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曹元勇编:《蛇的诱惑》,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辛笛等:《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蓝棣之编:《九叶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郑敏:《诗与哲学的起点——郑敏访谈》,《新诗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辑唐浞:《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美】埃里克·斯坦哈特:《尼采》(朱晖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版郑敏:《诗与哲学的起点——郑敏访谈》,《新诗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l辑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杜衡:《望舒草》,上海书店,1988年出版(据1933年版)戴望舒:《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7年版罩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