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黄莉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黄莉莉

ID:1061676

大小: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湖北省枣阳市实验中学黄莉莉【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涵泳品味,体悟情感。◎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初读----把握文意,理清思路2、精读----涵泳品味,体悟情感3、广读----拓展链接,深化情感4、诵读----铭记经典,不忘历史【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创设意境,披情入文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军侵华的序幕,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半壁江山沦入日军之手。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强掳,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请大家一起来看几幅图片(屏显:日军侵华图片)。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日军累累罪行中的冰山一角。在民族危亡时刻,许多爱国志士纷纷奋起抗日,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去听听他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课题)。二、初读----把握文意,理清思路1、读诗题:这个题目从语法上来看是不完整的,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①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②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事情?)【方法点拨】:教师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1;由问题2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2、读诗文:①教师深情诵读(配以背景音乐《眼泪》),请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②学生试读。要求: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自由吟诵一遍,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③学生自由读。要求: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具体的地方?请勾画出来。(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辽远的一角)④学生跳读。讨论:当诗人的手掌摸到辽远的一角时,他还是用摸索这个词语吗?(轻抚)能把这两个词互换位置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用手掌摸到的地方可以分为沦陷区和解放区)⑤学生尝试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作者前后情感的对比)三、精读----涵泳品味,体悟情感1、学生活动①思考:作者各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和解放区的景象,这两组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②朗读:教师指导男女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5 2、师生互动①引导学生重点揣摩第3—8行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一部分中红色的内容。【方法点拨】用“删减法”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已”、“只”、“该”、“()”的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②齐背3—8行诗。(出示补充材料《土地的誓言》(节选),帮助学生体悟作者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思)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9—14行诗。④背诵第17—26行(教师补充介绍: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解放区也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请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把第17—26行背诵下来吧。)3、教师小结:“那里,永恒的中国!”叹号虽小,热量无限!它是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人格,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骨气!四、广读----拓展链接,深化情感屏幕出示《狱中题壁》(戴望舒),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聆听中再一次走近诗人高贵不屈的灵魂。五、诵读----铭记经典,不忘历史师:为了再次感受他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想我们应该在深情吟诵中和这座不朽的丰碑依依惜别。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生齐背)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解放区:亲切温馨和煦明媚手掌的感觉沦陷区:遭受蹂躏,支离破碎凄楚忧愤感情变化热切期盼民族复兴戴望舒憎对比爱【精彩部分回放】第三板块:关于“重点揣摩第3—8行诗中的‘已’、‘只’‘该’”等内容的部分课堂实录:师:5 诗人用一组组冷色调的词语向我们展现了日寇践踏下的国土的凄惨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朗读3—14行,试着去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看屏幕。(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一读,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想一想:哪一处错误最不可以原谅?生1:漏掉了“已”。这个“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生2:还漏掉了“该”。这个“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生3:第二句中的“只”漏掉了。这个“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师:还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吗?(学生反复对照、思考)生4:还漏掉了一个括号!师:(故意地)不就是一个小括号吗?生4:不行!这个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师:哦,可不可以这样说,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屏显正确句子)让我们把上面的种种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学生齐读)师: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现在如何呢?(指名朗读,再读)师: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子的无忧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指名朗读,再读,齐读)师:此时,谁的心中满腔怒火?请站起来!(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站起来)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读!(学生齐读)师: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屏显: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我们就用这种“泛滥的热情”齐背这几句诗!(学生齐背)【教后说教】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90后的学生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读带品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本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深情诵读”、“5 细腻品读”、“优美解读”、“丰富联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自主参与中学到知识,体悟情感,形成能力。如在“初读”环节中,我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接着通过让学生试读、自由读、跳读、有感情地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本,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又如在“精读”环节中,我通过“删减法”对比读,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再如对于这篇语言和情感皆美的诗歌,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名篇。二、重视文本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有两处难点的突破我觉得处理得比较好。1、对意象的把握与分析由于本诗的意象较多,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烦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分两步走以突破难点:①以“作者手掌动作的变化”为切入点,将诗歌内容分为“沦陷区”和“解放区”两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②在对诗中的意象进行细致分析的时候,我用一个主问题“作者各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和解放区的景象,这两组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把诗中的前7个意象和后2两意象分别串联在一起,形成两个表意整体。2、理解诗歌前半部分所蕴含的情感在前半部分中,作者在想象世界里,以自己的家乡为圆心,从北到南,通过大跨度的意象转移,把惨遭蹂躏的祖国山河唤起在读者心间。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学生体会当时祖国的苦难之深,诗人的心情之痛呢?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以期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尝试着以第3—8行诗为着力点,运用“删减法”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三个虚词“已”、“只”、“该”的作用以及括号的妙处,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以情动人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学生,师生一同走入诗歌的情境。在这一点上,我做了以下努力:①导入:出示一组“日军侵华图片”,配以吴为山先生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题字,教师深情解说,激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②适时出示写作背景及补充材料。由“残损”一词的分析,我自然的引入了对诗人当时情况的介绍和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介绍。但是,对于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所诞生的文学,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而文学的解读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共鸣的产生。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语言在这时候往往显得苍白,学生从干枯的几句背景介绍里很难抽象出苦难,更难体验到悲痛和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哀鸣。因此,改变背景的呈现方式对文本的解读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好的感染学生才能让其体验出诗歌更深层次的内蕴。这一点,多媒体凸显了它的优势,一组组战争中受苦受难后爱国诗人所写的诗歌、一则则补充材料,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识,从而能更好地体验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5 【教后点评】这节课教师注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特点。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三点。一、重文本在朗读中促理解循序渐进诗歌教学离不开琅琅书声。“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师以身示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诵读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让学生迅速进入美的意境中。然后以试读、自由读、跳读等方式理解内容,以品读关键词为抓手赏析句子,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从而理解文章寓意,挖掘文章内涵;以拓展性阅读为创造性的阅读手段,体味情感,并适当延伸,拓展积累,提升能力。特别是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细细咀嚼文中重点语句,慢慢体味独特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深入,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二、品文字于寻常处巧点拨丝丝入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读出深意,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品读哪些语言文字?怎么品味?怎么引导学生品味?在众多的意象和优美的语句中,教师巧妙地抓住三个看似平淡的虚词,运用“删减对比法”将其置于作品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咀嚼、反复品味,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将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引向纵深,达到丝丝入扣的效果。三、设三问在关键点重敲打提纲挈领设三问的“问”是指整个课堂教学的主问题,主问题是整个教学的切入点,决定了一堂课教学的框架流程与发展趋势。这节课,教师设置了三个主问题:①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②“我”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事?③作者各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和解放区的景象,这两组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三个主问题,指向明确,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层次分明,为学生的思考研读设置了坡度;可操作性强,成为教师驾驭整个教学流程的指挥棒;难度适宜,可以激起学生的研读兴趣。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