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诗人。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锦幛(zhàng)荇(xìng)藻蓬蒿(hāo)蝼(lóu)蚁 憔悴(qiáo) 灰烬(jìn)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地——泥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种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这首诗有着较为独特的押韵方式,找出押韵的字,并说说其作用。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我用残损的手掌。暗示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用拟人手法表现侵略者带来的苦难。实际表现诗人心中的痛苦,侵略者的暴行剥夺了人民生存的权利。坚强的人们必将重整山河,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残缺破损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新生、辽远、蓬勃、永恒、坚固、明亮、温暖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残损、彻骨、憔悴、阴暗、寂寞其表达效果是: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问题一:
问题二: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起的作用。“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统摄全诗祖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问题三: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两种不同的土地?“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一句中“爱”“希望”分别应该怎样理解?一为“沦陷区”: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为解放区:温暖、明朗蓬勃生机,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爱”应理解为诗人对祖国诚挚的热爱之情;“希望”应理解为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坚持抗战,并最终会取得胜利。
问题四: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心中“永恒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和热烈的礼赞。“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中是光明信念的象征。充满温暖、明朗和蓬勃的生机,在祖国的怀抱中,人们有尊严的生活。
概括主旨本诗以“残损的手掌”为意象,通过“抚摸”与感受,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沦陷区的凄凉景象和解放区的繁荣,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未来的热切盼望,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的爱。
当堂检测《同步》P901.2.3题
诗歌欣赏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