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者:吕素王阿娜单位:下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目标:1、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感受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
4、有感情背诵这首诗 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看日本侵略中国的视频导入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闻名的戴望舒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资料助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2f14e80100wxdh.htmlhttp://baike.baidu.com/view/966872.htm三、初读课文,读出情感,感知诗意: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2.学生听读,读出情感。(配乐朗读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28288691335879)3.学生竟读。(1)小组内赛读(2)各小组选出代表,全班赛读。
4、读懂诗意(结合下列问题)(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这土地有什么不同?(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意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显不同,请找出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一)自主学习(二)小组交流(三)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生板书)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http://www.zhituad.com/wli-show-10301860.htmlhttp://www.mypsd.com.cn/detail/?260287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http://china.qianlong.com/4352/2005/09/03/2001@2792721.htm师总结揭示文章主题: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生交流后师总结: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的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这样,就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觉”这一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品评诗歌写法:描写沦陷区,从实处落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总结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http://wenku.baidu.com/view/955116ef19e8b8f67c1cb9d9.html五、拓展延伸: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结束语: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深情大声诵读《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音乐响起。http://www.56.com/redian/MjE0MDg0/六、中考链接http://www.5156edu.com/page/06-12-29/1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