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扶中学讲学稿郭扶中学九年级(下)语文讲学稿 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型:新授执笔:周永灿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领导:任道伦时间:2008年2月20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一.预习导学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河堤( dī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彻骨( chè )蓬蒿(Péng hāo )蝼蚁(lóu yī)2、词语解释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3、学习本文,要注意诗的前后两部分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从感情色彩上来说,诗歌的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的调的,如诗中的一些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郭扶中学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第4页
郭扶中学讲学稿4、 沦陷区: 灰色 憔悴阴暗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消极,冷色调)(展开想象,总起下文)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积极,暖色调)5、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抚摸”分别指什么?“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1、诵读本诗二三遍,把词句理解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二、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简介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写作背景,概括本文的主旨。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三)读诗歌,把书下注释拼音注到课文中去(四)再读诗,感知内容1、检查“预习导学”,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广大的土地”象征什么?“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意志?“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怎样的景象的描写?“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4、“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用了哪种抒情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郭扶中学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第4页
郭扶中学讲学稿5、“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五)精读诗歌,探究问题1.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3)“堤上繁花锦障”。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5)“那里是太阳,是春”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6)“无形的手掌”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2、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3、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三、巩固延伸1.依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句式,分别以“悲伤”和“快乐”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不超过60字)悲伤是一场下在你心头的雨 快乐正是那雨后的彩虹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改写: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郭扶中学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第4页
郭扶中学讲学稿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4、类文赏析七子之歌闻一多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本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喻为什么?母亲和孩子。2.全诗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其效果如何?抒情效果真切、诚挚、强烈。3.如何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澳门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郭扶中学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