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生:提问题。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预习任务四)生:对日寇极端的痛恨,对国土沦陷,沦为殖民地的忧愤。——痛楚忧愤。生:对祖国(中国)真挚炽热的爱,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热烈盼望祖国和平统一。师:相机板书忧愤挚爱(或其它相近的词语)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配乐《大漠敦煌》伴奏)生自由朗读诗歌。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可推荐一名同学来读,配乐朗读)。
生评价朗读情况。四、悟诗意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结合预习任务三)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生答:这一角那一角(1)这一片湖——我的家乡(2)长白山的雪峰(3)黄河(4)江南(5)岭南(6)南海(7)那辽远的一角2.师: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顺序来写的。师:你知道“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吗?生: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区或者指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地区,即解放区。师:那么,前面所写到的这些“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生:沦陷区。(生记下来)师:请大家快速把本诗划分为两部分。生:一类写沦陷区,另一类写解放区。3.师: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生:师:诗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抽象心绪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诗人就是通过在一连串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的。五、品诗情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抓住诗歌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师:刚才我们明确了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两种情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下面请大家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生找出。生说:(预设)(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遭受深重苦难的写照。这里是总写,重点与生商量这句话该如何读出忧愤之情,教师可以做个示范,让生反复读)(2)“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商量怎样读,要读出义愤,同时要读出内心对新中国无限地希望与向往、憧憬之情)找两位同学反复朗读,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情味。那么作者的这种忧愤之情是怎样表现出的?生:通过两个恰切的比喻句。“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师:我们不难想到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啊?生:“牲口一样,蝼蚁一样”,人如动物一样,生命没有尊严,任人践踏,地位低贱,被奴役,被驱使。师:所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慨,对没有奴役与压迫的生活的向往。(3)、还有哪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生:“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师:这句话该怎样读?如果换成“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该”字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这个破败的样子,要读出“吃惊,失望和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来。找几名同学反复试着读,力求读出情感。(4)、师:那么,日寇没有入侵时,我的家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师: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生:通过写家乡的繁花似锦,折断的柳枝发出的芬芳,运用视觉、嗅觉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也正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温柔,突出一种美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的苏轼曾经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这段描写非常细腻,就像是细节描写一样,颇能打动我们的心扉,作者一定闻过家乡的“折断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如此的神来之笔。老师读到这句诗时联想到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一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所写的事物有所不同,情感不同,但是诗歌在写法上却有着相似之处。同样这里也用两个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5)、后面还有一处“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觉得这句诗好吗?生: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遭受蹂躏、侵略的国土岭南的苦难与不幸,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心来赏花,花儿只能寂寞地憔悴。师:“寂寞”与“憔悴”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这里通过花儿的憔悴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写出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荒凉与衰败,。读到此处,内心会顿然生起一丝痛楚。要把这种痛楚表现出来。找生试着读一读。(如有时间可以反复来读)(6)、看后一部分内容。请你找出表达内心充满希望,对祖国挚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生:“只有那辽远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国!”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这里面的用词例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春------”有什么特点?生: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有很多是褒义词。师: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写沦陷区时的那些用词有什么特点?生: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爱与恨。六、知诗人(屏)《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积极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在狱中我们的诗人面对敌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
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让我们向一个高贵不屈而浪漫的灵魂致敬!七、系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向大家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