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海子的诗《日记》赏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海子的诗《日记》赏析

ID:1063072

大小:3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4-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海子的诗《日记》赏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首抒情短诗〈〈日记〉〉,写于 1988年6月27日,从诗后面的小注可以知道,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时,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全诗采用了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即夜色笼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话,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到最后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海子的复杂心绪。他曾经两次去西藏,一是为自己的长诗〈〈太阳〉〉寻求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也是为了摆脱情感的纠缠和苦闷。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姐姐”,“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的信念更强烈了。“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姐姐”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也变得美丽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如此美丽。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 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的《日记》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他的另一首《在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风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放在泉水中/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轻生的意识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驱除不得。像《日记》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孤独心理描绘的很是逼真,轻生的意识倒不是那么强烈。由原来的两手空空到后来觉得美丽,这其实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把小我融于天地与自然的过程,海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脱。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说“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 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正是西藏这“西方最后净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归意识变得如此强烈,摆拖尘事烦扰的时间变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独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   海子是一个专心作诗的人,一个天生作诗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作诗。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他身上始终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影子,矛盾重重,他把美丽和祝福留给别人,而自己咀嚼着苦涩,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写的越是明澈,内心越是孤独。海子是一个文学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他曾几次彷徨在自杀的边缘,最终还是搭上天梯(火车道轨)去了遥远的天国,追逐心中的太阳、麦子和情人去了。 时代及海子个人的性格注定了海子只能是短命的一颗彗星,虽短暂,但光彩熠熠。美国人西尔维娅 .普拉有句话“ 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那么,春天,十个海子会再复生的,一定!答复                          海子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王先儒的点评整理如下: 海子的《答复》是一首不讲韵律却很有新意的好诗。在历来的诗歌中,“麦地”基本上是作为恬静的田园风光的背景,像庾信的《小园赋》“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潘岳的《谢雉赋》“麦渐渐以擢芒,雉噍噍而朝驹”。宋代曾几的《途中二首》也是写麦地的:  鹁鸠晴雨报人知,更问农家底事宜。村落泥干收麦地,稻田水满插秧时。 小麦青青大麦黄,新蚕满箔稻移秧。绿阴马倦休亭午,芳草牛闲卧夕阳。   这些诗中的麦地给我们宁静、安适的感觉。海子的这首《答复》或许正是针对以往诗歌中这种平和、闲雅的风光而作吧。他在这首诗的第四行用了一个“则”字,“则”字是表示对比关系的连词,这个虚词是诗人有意嵌进去的,它站立在诗句中间,很显眼,甚至是很刺眼,它把“温暖,美丽”带来的传统诗语的柔和一下子消损掉了,使诗句具有议论性、思辨性、哲理性。海子明显地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海德格尔所推许的荷尔德林十分赞佩。在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大地”和“天空”是两个核心的概念。《答复》里的麦地,并不是海德格尔概念的演绎,如果那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海子的麦地虽然染上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色彩,却是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种象征,里面浸润着海子的人生体验:麦地是他肉身的更是精神的故乡,他对麦地一往情深。面对麦地,诗人不是悠然自得地观赏,而是尖锐地感受到自己无可逃遁地站在被质问的中心。他被质问了什么呢?他在另一首诗《重建家园》中说: 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我”生存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我”给世界带来什么?天空的太阳给我们以光芒,大地给我们以果实,我拿什么偿还?这首诗就是对这种质问的“答复”。诗中所说的痛苦,是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的痛苦,是古来哲人的痛苦,更是现代人生存处境中的痛苦。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在思考,在严肃的思考中存在,实实在在地存在,正是严肃而真实的痛苦,赋予他的生命以质量,并感染读者,启示读者。这首诗里的“芒”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意象,麦子有芒,太阳有芒。尖锐的、灼热的芒,刺向诗人也刺向读者,灼烤诗人也灼烤读者。我读海子的诗,马上联想到凡·高的画,后来才知道很多人也有类似的联想。据说海子很迷恋凡·高的画。凡·高常常画太阳下的麦地,画里的麦地像蔓延中的滚动着的熊熊烈火,它是动荡不安的,海子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词——“质问”——来表达这种不安:它不容你心平气和地静赏,它具有一种逼迫力,逼你回答。(王先儒著《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的这首诗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准确地表达了一代人的感情历程,闪射着强烈的时代色*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实,又指虚。我们“龙的传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文革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留下了累累创伤,造成-阴-郁、苦闷和哀伤。有人说这一代是沉沦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沉沦也罢,迷惘也罢,是谁造成的呢?诗人明确地指出是“黑夜”,这就很准确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扭曲青年灵魂的邪恶力量。  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惘,但就是在最黑暗的时时候,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更是奋起的一代,觉醒的一代!诗人的这种认识和概括闪动着辩证思维的光彩。  与其诅咒这一代的沉沦和迷惘,不如去诅咒 “黑夜”。如果只看到这一代的“黑色*眼睛”而看不到他们眼睛中对光明的渴求的闪光,那该是多么不公正啊!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有力地证明了诗是精粹的艺术。它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提纯,使它具有小说、散文等文体所不能有的力度和容量。诗不在长而在精,诗人们,把诗写得更短些、更精些吧!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一九八O年八月  这首诗从内容来说是简单的,从寓意上来说能从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顾城用他透明的歌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化了。我们读到了纯洁,读到了幻想,读到了天真与幼稚,读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与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也读到了一点点疑惑,一点小小的烦恼。因此,面对“弧线”,我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烂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驻足于疑惑和烦恼上。目标总不能一下就达到,爱情弓过折磨更为甜美,真理要通过时间之河才能在彼岸获得。这里面许许多多扭缠在一起的“弧线”值得我们去咀嚼。  愿我们的目光也是美丽的弧线。赏析2  诗人不仅要具备超过常人的感受力,还要有胜过常人的概括力,有时甚至还要把别人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境界的创造。这恰如夏夫兹博里所指出:“真正的诗人事实上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一位在天帝之下的普罗米修斯。就象天帝那位至上的艺术家或造形的普遍的自然一样,他造成一个整体,本身融为一致而且比例合度,其中各组成部分都处在适当的从属地位”(《给一位作家的忠告》)。就此而论,青年诗人顾城也该是“一位第二造物主”,而其《弧线》就是他造成的“一个整体”——一个颇有争议的整体。  从字面上看,《弧线》是最简单不过了,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文字关;从描绘的对象看,也只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现象——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四种近似几何中弧线的生活现象。正因为如此浅显而且简单,所以,这种文字是否成为诗也就是争论的一个焦点。其次,如果是诗,那它表明或暗示什么呢?这也是争议的一个热点。事实迫使作者出来解释:“《弧线》外表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乎在说:一切在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关于的通信》)。  诗无达诂。我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发现和概括,《弧线》作为诗还是当之无愧的,还可以说是一首好诗。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取决于语言的深奥,表现对象的怪解,而在于有否诗美。在画家眼里,弧线是最美的,顾城发觉了这点,这与他长期学画亦不无关系;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比一般人,也包括画家,更加敏锐,因此,他,也就容易更自觉地把自然的弧线动作叠加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个整体” 的建造,给人以自然的愉悦。《弧线》的独创和审美价值也就在于此。对于弧线的象征或暗示对象,读者可以进行联想,但对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之说,我并不以为然。实质上无论就人就事而言,都有一个由初生发展到极盛,转而衰落、死亡的过程,如用数学上的曲线表示,就是一种弧线,谈不上是什么嘲讽,当然也并不具备弧线的美。赏析3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主要著作有:《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等。  诗人自己曾解释说:“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诗中的这些弧线,有空中的,有地上的;有人的,也有物的。四条“弧线”几乎是社会和自然的某种意义上的抽象和概括。它的小特写的工笔的精细和大写意的开阔与辽远,也能牵动读者的想象,进入或幽静或喧嚣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但是,美的形式中却往往掩盖着种种生活的丑陋,每条弧线的背后都潜伏着一个陷阱。不管是自然之物还是社会之人的“弧线”,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外界力量的作用,一是由于本身价值取向的作用。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背脊属于前者;少年去捡一枚分币和葡萄因幻想而延伸触丝属于后者。两者相互作用,或挟迫或诱惑,或主动地接受或无奈地屈从。由这几条简单的弧线,读者不难想到生活中纷乱杂陈,弯弯曲曲的人生的转迹。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深寓生活的感触,透露出人生的苦涩。这种美丑统一于一体,赞美和嘲讽相叠加的诗作似乎不多见,也许是顾城的首创。诗人写下这首诗时,一个特殊的年代——形式的虔诚和内容的荒唐——刚刚结束,明乎此,诗人对现实用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省察意识就具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诗人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弧线》就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切的醒悟。  顾城有两道明亮的童话式的目光和一个深邃的寓言式的大脑。他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质特点。他把生活的感触借助深层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诗“象”闪烁着清晨露珠晶莹的光芒,诗“意”缭绕着深山暮鼓浑朴苍凉的余韵。他把意深藏在象的背后,因而形成沉蕴清丽的风格。  意象单纯是小诗的又一特点。诗由四个单纯的视觉意象组成,诗人用并列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意义丰富深刻的崭新面貌的意象。它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创造的产物,因而含有无穷余味。虽然任何象征意象的含义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从由每个意象组成的复合意象的整体出发,每个意象的指向性*也就明显了。如此,小诗潜在的内容便可呼之而出了。  这首诗没有鲜明的褒贬,却有淡淡的爱憎,朦胧而不晦涩,单纯而不寒伧,确实是一首精致的抒情短诗。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反映出当代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情思的深层象征,意象的跳跃组合。赏析4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鸟儿”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诗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鸡声茅店月”,“枯藤老树昏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佳句。西方意象派诗有庞德的名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  顾城的这首诗同样省略了连接成分的意象诗,并非独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的惰性*因袭,曾经被指责为“不知所云”。赏析5 在诸多的诗歌体裁中,我们既需要浓墨重彩的宏篇巨制,也需要色*调淡雅的抒情小品。这首诗就是 由一帧帧精致的小品画组成的。  这首诗共有四个画面,用“弧线”这一共同特征串成一个整体。用新诗的形式,通过具象画面表现事物抽象的线条美,顾城是一个创造。疾风中转向的鸟,捡拾分币的少年,葡萄藤的触丝,海浪耸起的背脊,从形象上看都包含着弧线。在线条中,弧线是美的,是最富表现力的,因为它是圆的一部分。圆给人的美感是完整、圆满,而作为圆的一部分的弧线,同样也给人美感,如九曲桥、彩虹、半月这些带弧线的事物,往往给人优美的感受。诗人选择这几个带弧线的画面,排列在一块,引导人们产生美的遐想。  此外,在这些具象画面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带有淡淡的褒贬色*彩。但是这个意义,对于这首诗的美感作用,关系不大。该捡拾分币一节时,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弯着腰的小孩子,也许是穿着白衬衫,胸前还飘着红领巾,这个弧形的造型本身就给我们美感了,何必再去追究他捡了钱是装入自己的腰包,还是去交给警察叔叔呢?形象本身是看不出褒贬意义的。欣赏者在读这首诗时,由于题目的引导,自然会偏重于形式美的感受,社会内容方面的联想就弱得多了。再如“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也很难说它就包含着倒退、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含义,如果须要这样理解,这首诗的美感就被割裂了。  因此,我认为这首小诗的意义不在它的社会内容上,而在于它把抽象的形式美也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从而使新诗的表现对象更加扩大,使新诗的审美内容更为丰富。正是在这方面,这首小诗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星月的来由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一九六八年              夜窗前    烟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1968年9月            路上  在执着的追问和艰难的思索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树枝与月,与星,尤其与天外的光亮之间,有着奇妙的冲突与和谐,所以撕裂与戳透,在顾城十二岁的眼睛里,都不再是悲惨的剧情,而是为着一个叫光明的精灵在那里栖居。正如“铧犁翻起沾霜的土壤,土块便获得了生命和力量。”在这唤醒与生长的空当儿,他认定有痛楚就会有希望。  那巨人般的烟囱,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它俯视着布满灯火的大地,有什么神秘的打算?或者会不断地吐出烟圈,让世界烟雾弥漫?或者也会允许在它的头顶长出尖锐透明的白杨树,刺向天空,放进月亮和星星?  在顾城的诗作中,很早便出现了自然与城市工业文明两类意象的冲突,即使是童稚懵懂的十二岁少年。自然界的一切,太陽、月亮、星光、树林、花草都充满着和谐的美,寄托着他金色*灿烂的理想,而楼群、工厂、人群,似乎是隐藏着种种无藉缘起的神秘思索,无法揣测,始终令他躁动和不安,正是这些构成了顾城诗歌创作的基调。感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原载顾城诗集《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1)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2)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3)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4)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濛濛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