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与修辞 典雅风格
学习目标1.阅读文本,理解不同词性在语言运用中的不同修辞作用。2.理解典雅风格的内涵,并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典雅。3.系统地理解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培养自己运用修辞手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表达水平。
专题导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使语言有文采,就要在词语上下工夫,使词语尽其所能地表现所要表达的意思。熟练地驾驭语言,该文雅处要文雅,该通俗处则通俗,那么语言就像绣上花边的手帕——“美不胜收”。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表现事物,还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做到“锦上添花”。
专题六高考信息链接知能优化演练课外延伸阅读文本解读探究
文本解读探究1.什么是词性?【提示】词性是指词在语言组合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或基本语法性质、功能与特点。某个词按照它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应该属于某一类,这个词就具有了某一类词的词性。文本探究
2.形容词和名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提示】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不能够表示动作、行为或者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但名词写景状物会给人如在眼前的感觉,更具体、更形象化。形容词大都是描绘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因而也大都有描绘色彩、性状等方面的特点。
3.动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提示】动词能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动词还能细致描写动态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感觉;动词还可以变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4.拟声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提示】拟声词能够把物体、人的运动的种种声音模拟得逼真、形象而生动。在同一种动作行为下,拟声词能起到细化区分表达的作用。
5.副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提示】能够把人、物活动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然否等种种情况写得精练而准确。
6.典雅是什么?【提示】典雅也称“文雅”或“古雅”,就是运用规范化、正统化的语言去表现某一内容;而较少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语言。
7.比喻的构成条件及类别是什么?【提示】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别。
8.排比从结构上可分为几类?排比修辞有什么作用?【提示】排比从结构上可分为成分排比、单句排比和复句排比。其作用是: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9.对偶可分为几种类型?有何作用?【提示】根据上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其作用为: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结构图解
高考信息链接与本专题内容对接的是2011年《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考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重在“常见”,主要是明确规定的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二是“正确运用”,表明高考对考生要求的是“正确运用”能力。考点链接
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修辞同阅读、鉴赏结合考查,主要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二是修辞手法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这是近三年来修辞考点的主要命题形式。总之,注重实用、注重能力、注重表述、注重综合是近几年来对修辞考查的侧重点。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题材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说明性语段一般没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高考出现这一题型的频率将依然较高,命题形式可能是:判断某种或某几种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是否正确;在主观题中使用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中分析某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往往是把要求考生所写的句子夹在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不仅考查仿写能力,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这类题型要注意如下几点:①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②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
③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④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⑤注意修辞特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自选话题”虽自由度大,但所选话题应健康、积极,句意应力求意蕴丰富。【答案】(示例)微笑是阳光,带给人温暖,只要你肯照耀;微笑是雨露,带给人生机,只要你肯播撒;微笑是春风,带给人融洽,只要你肯吹拂。
例2(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每个仿句都要运用比喻的修辞,三个仿句构成排比关系,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
【答案】(示例)宽容是一股清爽的微风,能吹散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阴霾;宽容是一泓甘冽的山泉,能解除盘踞在人们心头的干渴;宽容是一束明亮的阳光,能划破笼罩在人们心扉的黑暗。
例3(2011年高考湖北卷)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注意活动的性质:“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这就要求我们写出所选人物感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其次,迅速选出一位,不要首鼠两端,见异思迁。其三,联想课文中相关人物感动人心、震撼心灵的相关事迹。最后,用生动、连贯、得体的语言对其进行褒奖。
【答案】(示例1)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示例2)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2011年高考浙江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4
【解析】做这道题,一定要看清例句的特点。①句式的特点是:“……在,……去。”②修辞手法是顶真。③分号与分号之间的内容呈递进关系,分号之内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④这一段话表达的感情为感伤之情。
【答案】(示例1)家在,房去;房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想念的人去。(示例2)村庄在,行人去;行人在,院落去;院落在,秋千去;秋千在,荡秋千的佳人去。
(2011年高考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例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小。注意语意的连贯。
【答案】(示例)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
(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例6
【解析】①中的“它”指代本体“语言”,喻体及其定语应和本体“语言”语意衔接;②应仿照上下文中的“电脑”“语言”“理想”选取合适的陈述对象作为本体;③喻体及其定语应与②中的本体语意衔接。【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技巧点拨仿写要做到四个统一仿写也是各省高考题中备受青睐的题型之一,因为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中识别、筛选合理的信息,又要求仿照规格练字造句,既合语法又合修辞。具体讲,仿写句子必须做到四个统一。
1.话题统一。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1)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例如2009年重庆高考第19题: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要懂得尊重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题目两个部分的仿写都明确给出仿写的陈述对象,从所给的陈述对象出发,顺着上文的意思,仿写句子。
(2)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弄懂文义,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
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3.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两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调,即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值得说明的是,此项要求与前两项相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第4题: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这个题目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仿写,没有具体句式的要求,但这个题目对创意和境界作出了潜在要求,思想必须积极向上。它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生命的积极认识,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的正面思索。因此,我们可以拟出这样的语句: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4.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譬如2009年江苏高考第4题,有同学拟出这样的答案“自然是生命的家园,但自然是无情的,给我们的警醒值得我们反思”。该考生就没有注意题干中“运用排比手法”的要求,就不能得分。把这个答案稍作修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就符合题意了。如“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知识储备常见修辞方法简介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词句,即运用多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有微观与宏观之别。微观上说的修辞,单指修辞格而言;宏观上说的修辞,除了修辞格之外,还包括词语选用(词的意义、词的感情色彩、词的音节声调等),句式的选择,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下面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分别作一简介。1.比喻描写事物或论说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情境打比方,这就是比喻。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联系本体与喻体的词叫比喻词。(1)构成比喻的基本要求是本体与喻体一定是异类事物,且有相似点。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表示猜测。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例:“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她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在现代化的今天,通讯方式多种多样,像无线传呼、电子邮件、网络传输等。”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甲像乙)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②暗喻(甲是乙)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本体,“花朵”是喻体。)③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例:“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本体不出现,“白带子”喻“瀑布”。)
(3)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能使被描绘的事物更生动、更形象。(4)比喻的运用①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②用来说明事理,使说理深入浅出。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例:“(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5)运用比喻的原则①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例:a.“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要采访她,涨得满脸通红。”b.“机器隆隆响着/合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②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例:“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情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喻不伦不类,弄巧成拙。
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a.“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b.“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两个例子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③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b.“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c.“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2.比拟(1)根据感情的需要,故意把物当做人,把人当做物,或把甲物当做乙物,这种“人物交融”的修辞方式叫比拟。比拟分为两种形式: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例:“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把甲事物当乙事物来写,使甲事物具备乙事物的特征。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2)比拟的修辞效果比拟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描绘形象,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可借以抒发感情或便于激发感情,增强感染力,表意更丰富。
(3)使用比拟的注意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例:“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例:“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4)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凭借相似点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比拟是描写,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3.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2)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3)使用借代的注意点①借代的借体必须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既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
(4)借喻与借代的异同①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②不同点: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
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应有某些相关之处。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4.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夸大或缩小的描述。(1)夸张的类别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2)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可以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某一事物。(3)使用夸张的注意点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例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耕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话的夸张有失真实。③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例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1)类别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2)结构①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事时不留面子,办事时不给情面。”②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使用对偶的注意点①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a.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b.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c.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②对偶与排比的区别a.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b.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c.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6.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1)排比的种类按照所使用材料的不同,排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分的排比,另一类是句子的排比。成分排比又可分为主语的排比、谓语的排比、宾语的排比、定语的排比、状语的排比、补语的排比等;句子的排比可以是单句的排比,也可以是复句的排比。
①主语的排比。如:“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②谓语的排比。如:“墙色有绿的,有黄的,有青的,有紫的……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③宾语的排比。如:“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
④定语的排比。如:“鲁迅先生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⑤状语的排比。如:“在西安,在重庆,在南京,在上海……任凭反动派窥探、盯梢,他却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⑥补语的排比。如:“他的歌唱得好,唱得泉水欢又欢,唱得渠水淙淙响,唱得夜莺不敢唱……”
⑦单句的排比。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⑧复句的排比。如:“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2)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还可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3)使用排比时,要注意用来构成排比的内容不能重复,不能互相包含。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啰嗦。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如:“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1)从反面提问,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2)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如:“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勇气、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3)设问与反问的异同设问与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区别有: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②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便于文章的自然展开;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
课外延伸阅读趣谈一些经典的修辞“……像蜡烛一样无私地奉献光和热”,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说明有些人的无私奉献。不过我倒是认为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蜡烛本身上,它的价值仅仅在于发光发热,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它不燃烧,它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去赞美那些受潮的蜡烛。如果说蜡烛燃烧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那么似乎水龙头里流出水,垃圾桶里装垃圾也应该名垂青史吧?
“……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是什么使得你的心中有了大石头?比如说,你参加一次考试,成绩优异,于是你感谢这次考试,因为它“使你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实际上你心中的石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这次考试造成的。从因果论上讲,它理应为你清除这块大石头,所以没什么好感谢的。换句话说,无论你的考试成绩如何,那块石头还不是一样要落地吗?
“……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常常用来赞美劳动者。依我看,我们的劳动者比蜜蜂高尚得多!蜜蜂只为一己之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蜜蜂采蜜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为了吃饭,只不过顺便帮助了植物的繁殖,在蜜蜂的主观上根本没有积极向上的意愿,相反倒是很多植物非常走运,还好它们并不像花蜜一样甜美,
否则还不是一样成为蜜蜂的盘中餐吗?再看看我们的劳模,他们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饭吃,更多的是有一种奉献精神,不仅在客观上帮助生产,而且主观上体现出了自己的良好品质。因此,用蜜蜂去比喻那些优秀的劳动者,蜜蜂似乎还没有这个资格。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花朵是怎么长大的?是靠园丁的浇灌和精心培育。于是很多花朵们看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不再努力,等待着园丁们的浇灌。更可惜的是,我们的园丁往往用同样的一桶水去浇灌一大片花朵,因此我们的花朵大多长得一模一样。不过这句话不够全面,因为有很多花朵是自己在野外长大的,
尽管只占花朵中的少数,但是这毕竟说明了为什么优秀的人总是只占少数。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有很多园丁们已经开始提倡不同花朵的不同生长个性,但是他们把挺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其实发展个性的最好方法是——少给花朵浇水,更多地让它们自己生长。
【赏评】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一些经典的修辞进行了质疑,提出了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且有理有据,分析中肯,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