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教学重点: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教学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二、简介作者及《朝花夕拾》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三、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是,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毫不妥协的战斗,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因而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鲁迅在厦大,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现,厦门在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并与“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又陷入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往事的回忆便开始酝酿。“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此时写的,副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
,即清晨带露珠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四、本课重点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缠络竹筛shāi渊博yuānbó鼎沸dǐngfèi绣像xiù锡箔bó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锡箔xībó盔甲kuījiǎ蝉蜕chántuì秕谷bǐgǔ倜傥tìtǎng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五、课文赏析: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对作者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导入新课。二、课文赏析(一)详学“百草园”部分。1、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2、“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3、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写景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如: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菜畦──碧绿,桑椹──紫红等等;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动态、如:黄蜂──
肥胖、伏,叫天子──轻捷、窜,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等;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味。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如:“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3、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4、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5、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如《我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6、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7、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8、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三课时一、导入:回顾上两节课的内容,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3、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第10、17段的描写。)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4、“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6、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7、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8、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三、写作特点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位及格局,写两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再写玩耍、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第一段简洁概括“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带出第二段,“乐”在夏季。由第三段“长的草不去”,相传有“赤练蛇”,引出第四五段的奇妙传说。第六段议论起收束作用。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与前面的夏季相对应。于是写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了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四、拓展1、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与鲁迅先生当时的学校生活完全不同了。尽管我们也有和鲁迅相同的经历。由个人家庭的小天地,进入到集体的学校的大天地,但是(教师手指板书)学校的环境、教课的老师、学习的内容都是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从……到……》为题,增写《我的小天地》的后一部分。“从……到……”如前面所说应表明两个地点的转换,题意要求:写出从个人的家庭的小天地到集体的学校的大天地的生活。题中省略号部分的地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拟写。两地的时间不限。2、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五、小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教学难点: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款款 倏忽 袅袅 酥酥 掬水 面面相觑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板书:地点踪迹 心情镜中 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玉玉、银银 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眼中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我”眼里究竟是什么?“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思考:这三种说法各有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弟弟、妹妹的回答含着喜爱,赞美,热烈渴望之情。稚气的语言,显得拙朴而有诚挚。“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很有诗意的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6、学了文章之后,可见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此刻的我们还争执吗?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7、是呀,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寄寓了美好的意愿,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人们把月亮比作什么?寄托了什么样的意愿?8、孩子的心是一块净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整篇文章让我们觉得未经成人污染的童稚的可爱。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如何 引导孩子发展自己。作者就在文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奶奶。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看法。三、总结归纳:全文围绕孩子寻月一事描绘了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树下争月、河边得月几幅美景,写得极富情趣,又极有层次抓住孩子的感情变化,来表现人们追寻美好事物的愿望。四、作业设计:从几幅图中任选一幅,发挥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写200字左右的片断。盼月寻月议月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树下争月杯中饮月河边寻月眼中见月三颗枸杞豆教学目标:1、学习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2、学习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作用。教学重点:1、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和细致的环境描写。2、三叔的一生给“我”的教训。
教学方法: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明确文章所写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这些问题,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往事,总会想起那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事。自己保存的物品,每一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对主人公起过鼓舞作用的三颗枸杞豆的故事。(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程海,陕西省咸阳市艺术研究室副研究员。发表诗歌、小说多篇。其中《三颗枸杞豆》《漆彩》等小说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及延河第一届文学奖。198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我的夏娃》并获“双五”文学奖。三、自主学习注意以下问题: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3、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哪些谜语?后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猜到了?“我”悟出了什么道理?4、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5、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二、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三、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蹑手蹑脚蚱蜢一绺半晌鲜为人知腻味颓唐殷红口头禅喃喃要求:找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2、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哪些谜语?、后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猜到了?“我”悟出了什么道理?(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5个谜语。3幅画儿:一座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画儿下面的三个圆圆的“o”的深刻含义,了解了三叔虚度的一生,领悟到他无穷的悔恨和对我的期望。我悟出了:要以三叔虚度一生的教训为鉴,以现在为起点、抓紧时问,勤奋学习。)3、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4、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明确:(拟人、引用、比喻、设问、反语、对比、排比等。)要求:只要所说的修辞和所找的例句相对应即可。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6、重点研讨“这时,太阳快要西沉。……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这一部分。(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下列题目:①本部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②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③“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你“想到”过要捉住太阳吗?④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明确: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②前进的车辆,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把太阳比喻为“红色的车轮”,含有时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意思。“红色的”是因为快要下山的太阳是红彤彤的。③这里的太阳,实际是指时间,指生命。“捉住太阳”是指捉住时间,捉住生命,也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生活……④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是说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像保尔所说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五、梳理巩固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描写中体会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逐渐成熟、自主自立的孩子。3、基本了解本文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重点:1、能根据课后“学习小建议”自主阅读,知道课文描写小男子汉“吃饭爽气”、“崇拜父亲”、“要求独立”等事。2、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3、在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1、了解文中小标题的作用,并能学习课文的写法。2、对于文中语意含蓄的句子有属于自己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一、解析家只读课题,我的脑海中就跳出这些与“男子汉”一词相匹配的词。(尽可能写)二、聚宝盆1、摘录文中能使你产生共鸣的句子,并做一句话点评。(至少2句)2、摘录文中你难以理解的句子,并提出你的疑问。三、鉴赏家请站在一位小小鉴赏家的角度,就全文的结构、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语言的风格等方面发表一些你的观点。四、万花筒(二选一)1、请为文中的这位小男子汉,特别补上一段肖像描写。2、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段你小时候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写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说起"男子汉"我们立刻想起有哪些词语和它相匹配,谁能来试一试?(板书:男子汉) 2、看来,"男子汉"是个褒义词,一般用于称呼那些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堂堂大男人。可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里,一个才几岁的小男孩就被称为"男子汉",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在"男子汉"前面加上"我们家的"。)二、粗读——感知1、师生共同熟悉课文内容,轻声地朗读课文。 昨天,咱们预习了这篇文章,已经认识了文中的小男孩,他可爱吗?不用说,肯定可爱。有哪些事最能说明他可爱呀? 学生回答不必面面俱到,稍作板书: ( 能吃、为棒冰而放弃去少林寺、攻击爸爸又崇拜爸爸、自己买东西。)2、学生辩论,探讨人物形象。辩题:小男孩算不算男子汉?操作要求: (1)必须先摆明自己观点。 (2)用文中事实证明观点。 (3)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1)主人公是一个儿童,从年龄和体魄上是称不上一个男子汉的。可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显露出了男子汉意志、品质的萌芽,所以,他算是一个男子汉,一个小男子汉。同时"男子汉"也使文章增加了的童趣,幽默感,也寄寓了作者对男孩的期望。 三、体会——精读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说说小男孩身上有哪些让你感动、值得你欣赏或引起你共鸣的地方?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1)小组交流
(2)选出经典的全班共享2、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好好组织材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看本文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三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四、延伸——感悟读到这里,一个活脱脱的小男子汉的形象历历在目,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大家还有想知道但却没有被满足的内容吗?质疑——解疑——存疑(结构、背景、作者简介、原文的其他部分等)五、尾声最后想以原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近来,颇时兴男子汉文学。北方的一些男性作家,真正写出了几条铮铮响的硬汉子。……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让我们呼唤我们身边的男子汉吧!柳叶儿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步骤:1、听读感知2、品读探究3、演读实践4、扩读延伸设计思想: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师以个人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尝试中,尊重学生独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图体现新课标实验教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整合尽可能多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1、思想教育: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内容,揭示主旨的意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读书的意识和作批注的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发现、研究、解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3、教学难点:一些语句饱含的感情4、教学方法:导读法。5、电教手段:多媒体。6、课时安排:一课时。过程:一、导入:
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同学们,你对柳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说说看。(柳是报春的使者;柳是美的化身;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是,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与我们大家都不同,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二、实践活动之一:听读感知1、听课文的配乐朗读,用“文章讲了一个的故事”的句式说话。(文章讲了在饥荒的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们用吃柳叶儿的办法度过灾荒的故事等)2、课文的思路:第一部分(1~2):抒写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引起下文。(倒叙)第二部分(3~14):回忆小时侯爬高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的往事。第一层(3~5):交代抢柳叶儿吃的原因和时间。第二层(6~8):写摘柳叶儿的“乐”。第三层(9~11):具体描写去抢柳叶儿的情景。第四层(12~13):写吃柳叶儿的乐趣。第五层(14):抒发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第三部分(15):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回应上文。3、板书设计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救命苦中有乐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点明原因三、实践活动之二:品读探究优秀的作品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并且细细品味。1、方法:预习时同学们每人都提出了五个左右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解答疑问。2、提示: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含义、主旨等角度来谈,要力争与别的同学说的不一样。3、班级探讨:将小组讨论中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或觉得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跨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四、实践活动之三:演读实践1、要求:走进录音棚,人人都是播音员。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你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2、活动:小组展示:每人挑选一个段落,读给小组成员听。推荐展示:请大家推荐本小组的一位成员为全班表演。3、学法指导: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五、实践活动之四:扩读延伸1、人们吟诗作画赞美春柳与作者的柳叶儿情冲突吗?说说自己的见解。
几乎人人都见过柳,但是对柳的感受会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区别。2、请将下面这首咏柳的诗与宋学孟的《柳叶儿》进行比较,看有哪些不同?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与宋学孟的《柳叶儿》不同的是:贺知章的《咏柳》前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春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的形态;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歌颂春风创造了绿色,创造了生命,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3、请将同学们查找的古人、今人写柳、咏柳的诗文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参考诗句:诗中柳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六、小结:创作是一种带有个性的行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各异,写出来的作品也各具风格。阅读也是一种个性行为,别人无法代替你对文章的感悟。也许老师的分析要比你的深刻、有哲理,但不能代替你的阅读感受。但是,我们可以交流。所以,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两小儿辩日《列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今词语的不同含义,学习将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2、学习古代人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和正确对待知与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三、教学设想:(一)、简介《列子》
书名。最早见于汉代刘歆《七略别录》。相传为列御寇所作,但原本早已亡佚。现存《列子》,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考察,可能是晋代人搜集有关资料、旧闻写成的。内容比较复杂,观点并不一致。全书共八篇,大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特别是《汤问》和《说符》两篇,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薛谭学讴》、《纪昌学射》、《人有亡者》、《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等。(二)、两个小孩是为什么问题而辩论的?设想:他们是为了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个问题而辩论。(二)、这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设想:一儿:“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一儿:“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古文中省略的部分要添加进去)(三)、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不同的结论呢?设想:因为一个小儿从视觉角度出发,他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很大,而到了中午就小如盘盂,所以他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小儿从触觉角度出发,他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略带寒意,而到了中午就让人感觉很热,所以是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离人近。所以我们可以从此看出,认识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而作为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他们能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的执着探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四)、孔子作为圣人,他也不能决断,这说明什么?设想:这看似简单却是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对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孔子对于这个问题也无法解答,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是个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人。(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作业:1、翻译2、再选一些《列子》的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