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文章的背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3、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还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精神的光辉写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为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3、鲁迅的作品:都收于《鲁迅全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出处:《朝花夕拾》体裁:散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句。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二本课教学目标: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4、掌握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三、重点: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难点:对三味书屋的描写。
1、题目解说:(1)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新奇。并且“从……到……”的句式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四、文题全解
(2)“三味”的含义。关于“三味”的含义,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其取意于“读经味如稻粟,读史味如肴馔(yáo`zhuàn美味菜肴),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ăi腊肉酱)”,即认为“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1、题目解说:
(一)积累之一:字词攒拗Cuánăo确凿菜畦Záoqí桑葚臃肿蝉蜕SāngshènyōngzhŏngChántuì蟋蟀脑髓ShuàiSuĭ相宜书塾博学秕谷Yíshúbóbĭ人迹罕至人声鼎沸Hăndĭng
(一)积累之二:解词确凿:菜畦:长吟:轻捷:攒:机关:鉴赏:方正:确实。菜地。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长声鸣叫。轻快。凑在一起。这里是秘密的意思。鉴定和欣赏。正派。
(一)积累之二:解词人迹罕至:秕谷:无从:人声鼎沸: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长得不饱满的谷粒。没办法。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二)文章的结构:(1~8):(9):过渡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文章的结构:(10~24):写三味书屋追求新知的生活。
(三)局部揣摩之一百草园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百草园的名称、归属及“我”对百草园的印象。2、文中哪句话可以表明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的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3、“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它是下文的总括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4、文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其中“似乎”和“确凿”是否相矛盾?应如何理解?表面上看,这两个词相矛盾,其实不然,它表达了两种意思:“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十分肯定。
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往事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5、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童年时的乐园呢?作者写了百草园那些季节的趣事?作者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冬四季的趣事,中间还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
局部揣摩:6、齐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作者描绘了什么内容?作者描绘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和在园中享受到的无限趣味(详写趣味)。7、“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注:“单是周围的短短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从结构上看,是本段的过渡句;从内容上看,是本段的中心句。
8、齐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来写?(1)所写的景物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
(2)作者抓住景物的颜色、质地、形状、声音、味道等多方面的特征进行描绘。颜色:碧绿、紫红、黄;质地:光滑;形状:高大、肥胖、轻捷、臃肿;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味道:又酸又甜。
9、“光滑的石井栏”中“光滑”一词说明什么?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
不但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慕之意。10、理解“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窜”字用的妙处在哪里?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中“这里”指什么?这句话的修辞及作用。“这里”指泥墙根一带。这句话的修辞是拟人,它赋予油蛉、蟋蟀的动作和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2、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角度来写的?(1)这里采用了多种顺序进行组织,有由整体到局部,有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有由低到高再到低,有由静到动再到静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等。
(1)说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写动物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里的景物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后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和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
(2)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角度绘声绘色,绘形绘味。说明: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石井栏的“光滑”写的是触觉。
13、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景物有什么特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1)百草园的特点是:美丽、充满生机。(2)“我”是一个天真、好奇、热爱自然、自由快乐的人。
14、从第二段文字描写中,对于写景你受到哪些启发?想要把景物写好,必须多观察、写具体,抓住景物各自的特征,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15、第三段有几句话?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第三段只有一句话。作用:过渡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美女蛇的故事,过渡巧妙自然。
16、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穿插在中间讲呢?因为相传百草园长草里有赤练蛇,这就使作者很自然地想起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文中属于插叙,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7、默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美景趣事,冬天的百草园又有什么有趣的呢?冬天的百草园主要有雪地捕鸟之乐。
18、“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中“无味”、“可就”、“只好”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味”表达了作者寂寞无奈的心情;“可就”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欣慰的心情;“只好”表达了作者因无人鉴赏的遗憾心情。
19、冬天捕鸟需要的两个自然条件是什么?一是“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二是“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20、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捕鸟”这个细节的呢?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21、在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内容之间,穿插了第九段。这一段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从全文结构看,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反复猜测去书塾的原因,体现了“我”对百草园深深的依恋之情。
2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2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1)这段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能否删去,为什么?(2)这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1)三个“也许”表达了作者对家中让他去书塾的无奈和对百草园的依恋,突出了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若删掉“也许是”则由猜测变成肯定,既改变了原意,又与“都无从知道”相矛盾,且也无法把鲁迅先生对百草园依
依不舍的情感和失望的心情表现出来。(2)省略了其他关于离开百草园的原因的列举,耐人寻味。
24、这一段末尾用了两个德语单词Ade(别了)有何用处?两个德语单词,读起来新颖、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情感和失望的心情。
25、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再后边加上“们”?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和“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的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三)局部揣摩之二三味书屋26、快速阅读课文10~24段,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部分所写的事情。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
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四是师生共同诵书的场面。27、文章第九段中说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里的先生真的很“严厉”吗?少年鲁迅的感受如何?
“我”背完生书向先生询问“怪哉”是怎么一回事,虽然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但“我”并没有怪罪先生的想法,而是“知道做学生是不该问这些事的”,先生“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我们到书塾后面的小园里去玩,先生也并不一概禁止,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不行,即使如此,先生也只是“大叫”“人都到哪里去了”。“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单也不常用”,“只不过瞪几眼”。这些描写都表现出鲁迅对先生的感受:严而不厉,可亲可敬。
28、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瞪瞪眼睛而已。
29、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记忆?三味书屋中除了上生书、对课以外,那“捉了苍蝇喂蚂蚁”的事便是“最好的工作”,那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描画绣像的成绩,都给相对比较单调的读书生活带来了许多情趣。由此可见,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是充满趣味、难以忘怀的。
30、本文多处运用联想,请找出几例加以说明。(1)作者写何首乌而联想到成仙;(2)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将美女蛇的故事;(3)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4)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31本文运用联想的妙处在哪里?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是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四)文章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五)写作特点:一、写景精彩。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2、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二、善于联想。
语言特色:准确生动1、准确生动的形容事物;2、精妙传神地表述动作;3、精当灵活的选用句式。
(六)课后作业:一(1)答:表示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2)略。(3)答: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批
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更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1)答:“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2)答:“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三、略。
再见制作人:申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