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教版语文选修(写作)《修辞立其诚——写真话抒真情》教学参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苏教版语文选修(写作)《修辞立其诚——写真话抒真情》教学参考

ID:1069193

大小:95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2-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素材一 长得太偏,必须挖掉!【画面描述】 一个青年模样的人大脑里(脑部横截面)长了一棵小树苗。由于小树苗长得太偏,有个戴眼镜的人(年纪稍大,可能是教育者、家长,也可能是公司管理者、部门领导,也可能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手拿铁铲,声称:“长得太偏,必须挖掉!”【寓意点评】 面对这些“长偏的树苗”,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或者给予尊重、认可、支持,或者适当引导、教育、扶正,但是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将它铲除、挖掉,这是扼杀个性、排斥创新的行为,值得教育者、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去反思。素材二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辞】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人物事迹】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1971年,在失败了百余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速用示范】话题一:执着。屠呦呦团队在提取青蒿素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若没有坚定的意志、专注的精神,根本无法成就青蒿素的神话。不惧失败,执着付出,才能有所成就,创造辉煌。话题二:普世情怀。“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的人生境界,屠呦呦团队同样具有这样的普世情怀。为了给人类带来福音,让更多人受益,他们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造福当代世界,这种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值得赞颂。话题三: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说成绩是大家的,功劳是集体的。她不在乎个人得失,不计较功名利禄,如此淡泊,令人敬仰。[走进现场]阅读教材中的《丑娘》一文,通过下面的问题,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真话,抒真情的。1.文章没有回避母亲容貌的“丑”,围绕这个“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过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少年时懵懂任性,因为母亲不漂亮,“我心里像满含着委屈,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青年时知晓事理,想到母亲艰难却善良宽容,“我的心在发酸” ;而当作者怀着感恩之心,结婚之际带妻子回家看望母亲时,母亲却已与世长辞。作者真正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无私,从而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围绕对母亲的认识,作者选取从童年到成年三个时段的感受,以母亲亲手制作的毛边鞋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自己感情的变化,写母亲对儿子不变的爱。2.“你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这句话在文章中两次出现。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又一次想起老师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次是叙述当年老师说这句话时的情形。在老师说这句话之前,有一段细节描写:“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在这样铺垫的基础上,老师发出了赞叹。老师的生活经验,也许是“漂亮人做出漂亮活”,因而顺理成章地作出判断:能做出这样精致漂亮的鞋的,必定是心灵手巧的美丽女子。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例外:母亲不漂亮,被村里人称作“丑娘”。母亲去世之后,作者想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这句话再次出现。这次出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母亲虽然被人称作“丑娘”,但是她的心是最美丽的,这比容貌的美丽更动人。这句话第二次出现时,内涵已经不同,主题得到升华。3.有位老师说:“写母爱的作品很多,也并不难写;如要论写得好,往往是那些既写出了‘母爱’,也写了‘爱母亲’的。”请结合《丑娘》,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母亲爱子女,是人性美,也是伦常。表现母爱的生活素材比较多,母爱的方式也比较丰富,相对而言,选材不难。但是母爱的深层意义,在于将这种充满人性的爱一代代地传下去,将这种爱的禀赋延及他人,首先要回报给予自己生命和慈爱的母亲。《丑娘》中,当作者长成一个小伙子时,已经知道要报答母亲,知道给母亲买衬衫和雪花膏;到成婚之际,还特别关照爱人“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表现出对母亲的爱;而当看到母亲给儿子、媳妇留下的精致的毛边鞋时,“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夫妇俩“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表现出痛失母亲的悲伤。如果仅仅写母亲对自己的爱,那就很容易停留在一般层面上。[活动体验]一、发现生活中的“真”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而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散文应表达真实的感情,不应虚构;小说戏剧创作可以虚构,但也必须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阅读教材中的《苦糖》,回答问题。1.作为一位见多识广的作家,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件小事感兴趣?文章为什么起名“苦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苦糖》叙述的是儿时的一件事。事情不大,却是穷苦家庭亲情的写照。作者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它不但记录了母亲内心的悲苦,记录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宽容,更记录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这段故事是一个人的童年记忆,童年生活困苦,但是更苦的是母亲的心。甜蜜的糖和苦难记忆联系在一起,也和母亲的慈爱联系在一起,所以文章起名“苦糖”。2.这篇短文叙述简约,意蕴隽永。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用较多的笔墨描写麦天枢少年时偷白糖吃的情景,反衬出贫苦家庭的窘况。作者用笔简约,仅用短短的一句“在嚼咽的时候,他目光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这样的描写抓住了生活的真实,生动感人。而写母亲,竟只用了一句话:“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哭着,一句责骂的话都没有。”真的母爱,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去描写。母亲不是为二斤白糖而痛哭,而是为自己没有钱让孩子吃上白糖而痛哭。母亲的哭声在儿子看来是无言的责备,成为一种责任,一种报答母亲的责任。母亲的哭泣给了麦天枢什么样的感悟和触动,文章也没有多言,仅写他总是带着白糖回乡。“而他自己,从那以后,很少再吃白糖”,为什么会如此?文章又给读者留出了回味的空间。二、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写作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个性。那些不朽的经典篇章,或奔放激昂,或哀伤忧思,或悲凉慷慨,或缠绵惆怅,凡此种种,无不是真情实录。阅读教材中巴金的《朋友》,回答问题。1.巴金的语言质朴无华,却常常令人刻骨铭心。请把本文中感动你的语句画出来,说说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达真实的情感,未必要用绚丽的语言,关键在于所传达的情感是否真实。细细品味,文中很多语句令人难忘。如:“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分给了我” ,等等。他把这样的情感直接如实地表达出来,也就很自然地产生感染力。2.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详细述说朋友们的故事,而以较多的篇幅倾诉自己的感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作本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谈友情的意义,着重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况且巴金交游很广,如果要具体举出与朋友交往的例子,不是两千字的篇幅能解决的。所以,略写朋友们的故事,而用较多的篇幅倾诉自己的感受和真情。他带着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写作本文,同时也决心把“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3.这篇文章写于八十年前,一直以来,巴金一如既往地坚守“掏出心来”、“愿化泥土”的人生信条。结合本文结尾,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巴金为人真诚,一生“言必行,行必果”,他一直坚守着自己在青年时代立下的“掏出心来”、“愿化泥土”的人生信条。本文结尾是主题的深化。朋友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表现了巴金舍己为人的精神,他在很多文章中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燃烧自己,给别人带去温暖。真正伟大的作家对写下的每一行字,都持有严肃的态度。三、负责任地发表看法高中生的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写什么,怎样写,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特别是对人生、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时,要负责任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能说服读者,还需要有分寸地、艺术地表达。阅读《“伟大的空话”》一文,回答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用“伟大的空话”作为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文章思想倾向没有什么大问题,表达流畅,也讲逻辑,没有语法错误,甚至没有一个错字,但是文章却没有读者。这是因为文章“失真”,充斥空话大话,作者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情感。这里的“伟大”是指作者喜欢用“大字眼”,造气势。2.文中批评了一个孩子写的诗,作者要批评的仅仅是诗的语言吗?本文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和文风?请结合你的写作实践,想一想,你有没有说过不负责任的空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不是批评邻居孩子的“诗”,而是借这件事批评说假话、大话、空话的文风。这种专说假话、大话、空话的文风根源于庸俗的社会风气,特征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不尊重事实,自欺欺人。由于教育教学难免不受社会风气影响,在同学的作文中,会有一些套话和空话,也会有一些言不由衷的内容。学生写这些内容往往出于无知或错误的指导。但是应当知道,这种文风是有害的,这种文章也是难以拥有读者的。3.作者发表见解有理有据,论述很有分寸,但是文末的语言却很不客气。请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作者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写于20世纪60年代,作者写作本文,针对的是不正常的社会风气。当时,社会开始流行说假话、大话、空话,作者不但认识到这种文风的恶劣,也认识到这种风气对社会的毒害,甚至对下一代的毒害。他在文中写道:“假若再把这种说空话的本领教给我们的后代,培养出这么一批专家,那就更糟糕了。”作者看到了问题的根子在于缺乏实事求是作风,所以在这里由文风入手,引导读者反思,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错误的思想倾向。言必有理,言必有据,文章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作者在文中以一种理性、负责的态度展开分析,显示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四、文章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的是真情,不能虚情假意;以理服人,要的是真理,不可强词夺理。文章的境界,不是靠说空话大话就能拔高的。现在仍有不少学生习惯在文章结尾处写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和空话,这些话没有丝毫价值。收集一些有这种毛病的文章(包括作文、演讲稿、墙报等),在小组会上交流讨论,分析这种文风的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一活动可以这样安排:课外收集,课内交流;可以直接在校内的各种文字材料上找,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要注意在结尾处找,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处找,分析文章为什么会用空话、大话。自由讨论要学会相互尊重,讨论要围绕写作问题,不能针对文章作者。[写作实践] 一、有些同学总是感叹没能遇到生活中的那些巧事,因而没有写作素材。而善于发现的人总是认为身边有写不尽的人和事。下面是作家刘齐在《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一文中列举的一些人物。相貌平平或者丑陋,但充满自信的人。他们耐心地成长,高贵地生活,他们身上具有美丽者难以企及的许多美丽。遇有行人立刻减速,缓缓通过,不使尘土飞扬、泥水四溅的司机。提醒客人说,您点的菜已经不少,再多就吃不下了的打工妹。待人平等,热心肠,不取不义之财,不奴役下属的老板。敌寇压境,拼死抗争,死得不一定精彩,渐渐被人遗忘的士兵。领导题词,大家盛赞,她却傻乎乎地当场指出,有一个字是白字。别的孩子有电脑、可乐、钢琴,他只有一个卧病不起的母亲。他会用砂锅煎药,用圆白菜的根儿做咸菜,用细细的胳膊帮妈妈翻身。多年不见的师生聚会,各有所成的同学交换名片,纵论辉煌。轮到他了,他恭恭敬敬向老师行礼,然后平静地说:我下岗了,现在卖油条,在解放路,欢迎大家去买,保证不掺洗衣粉。……请根据自己的观察积累,仿照上文写法,写出三四位你所尊敬的人。【思路点拨】 刘齐在《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一文中列举的全是具备某种美德的普通人。这个题目意在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人可以是我们的父母老师等长辈,也可以是我们的兄长、同学,他们身上一定有高尚的品质,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去体现“尊敬”二字。我的亲人我的叔叔三十来岁,是个码头工人,长方脸,脸色黑里透红,个儿挺高,长得很结实,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姐姐身材苗条,长得很健壮,比我整整高了一个头。她的脖子略长些,惹我生气时,我就会喊她“长颈鹿”。她剪着挺有精神的运动头,看起你来,两眼忽闪忽闪的,好像会说话。 我哥哥刚满二十岁,五大三粗的身材,劲鼓鼓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立着,两道浓眉下衬着一双大眼睛,瞪起眼看人就像小老虎。特别是那双大脚板,穿上42码的球鞋,走起路来蹬蹬响。二哥是卖海产品的,他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他个子不高,长相也不怎么太好,有时让人看了不像好人,但他卖的货下得快,周围的商贩都佩服他。【金指一点】 本文写了四个人物片段,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肖像和脾性,能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像四幅人物素描,给人印象深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亲人的“尊敬”和热爱之情。二、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英国学者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倾听历史,前人悲天悯人的呼号犹在;环视人间,到处都有着人们苦痛的呻吟。面对着这些痛苦与不幸,你想过些什么,或者做过些什么?你听说过什么,你又期望着什么?请以“同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思路点拨】 本题以“同情”为话题作文。意在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学生有一定的接触社会的经历,写作这篇文章并不难。但要注意立意的高度,不能把“同情”理解为“可怜”。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还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名篇的内容,如《卖炭翁》、《捕蛇者说》等。启发学生对悲悯主题写出自己的感悟,对发展写作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很有好处。同情伴随我长大同情,是一种爱,你在付出的同时,也会得到爱的反馈!——题记童话中的悲哀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入睡。不知为何,心里总不平静,眼前总映现着小女孩的脸,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长大了的我才明白,原来那时朴素的同情已深深植根在我的心里——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无依而难以入眠,为丑小鸭的无助离群而悲伤愤慨,为海的女儿的善良之死而痛哭不已……幼时的我在童话的世界萌生了同情,培育了爱恨善恶的种子。洪流中的真情 “我们没有家了,我们的亲人啊……”,电视里,灾区的人们无助的眼神,悲怆的哭泣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是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的专题赈灾节目。那无边的洪水也漫上了我的心,我关注每天的消息,为灾区的人们忧虑、难过,我拿起自己心爱的“小猪”跑向邮局,那里面是我几年的积蓄。生活中的快乐住校了,我经常丢三落四,一次居然把伙食费都弄丢了。唉,这一个星期可怎么过啊?我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同学们出现了,一元、两元、五元……我愕然了,流泪了,连连对他们道谢。他们却说:“对你,我们可不单单是同情,只因为你付出了,所以才有今日的回报!”我笑了,原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能让生活变得如此美妙!生活并不是单向行程,只有你付出了,才会有爱的回报。当你为别人付出了同情,付出了爱,在你需要时,那份同情,那份爱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就会让你的世界变得生动!同情伴随我长大,教会了我很多很多……【金指一点】 本文亮点如下:一是结构巧。“同情,是一种爱,你在付出的同时,也会得到爱的反馈!”这一题记浓缩了文章的主题。接着用三个小标题,把“同情”伴随自己成长的过程形象展示。二是语言美。一组排比句“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无依而难以入眠,为丑小鸭的无助离群而悲伤愤慨,为海的女儿的善良之死而痛哭不已”,把幼时同情的萌生生动渲染。三是主题深。本文不仅写了自己对别人的同情,也写了别人对自己的同情。正是自己对别人的爱心才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爱的反馈。这就启示了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三、某校学生食堂就餐纪律混乱,部分高年级学生似乎没有排队买饭的习惯,总是肆无忌惮地插到队伍前面。校方在对学生有关道德修养教育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6%的学生认为“小节无害”,有35%的学生认为就餐纪律不好属于“小事”;更令人意外的是部分教师坦率地表示,学生已经高二高三了,学校还是应当抓升学率,对食堂就餐纪律这样的事犯不着“小题大做”,否则“因小失大”。请就此事发表评论。(1)不要复述材料内容,观点要鲜明。(2)自拟标题。【思路点拨】 本题要求针对“部分高年级学生就餐纪律混乱” 发表评论。要围绕材料列举的部分学生与部分教师的观点展开评论。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要求能言之成理,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真正的意志,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反对歪理邪说。同时,也要防止转移话题中心。小事不小古人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生活上的一点一滴,你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小事,所谓聚小流以成江海,都是以小事成就大事的。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不正是从小时候学习画蛋开始的吗?现在很多人都只喜欢做大事,对小事不屑一顾,认为只有做大事才是大丈夫,大事才可以成就英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只等着做大事的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虚度光阴。根基不牢,楼宇再高也是徒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小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质,反映一个人的素养。粒米成箩,聚沙成塔,以小见大。我们应当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就拿现在人过马路闯红灯说起吧。红绿灯是政府为了保证人们在交通道路上的人身安全而设置的,可现在很多行人都不愿意去遵守它,为了图方便,不管是红灯绿灯就当没有看见,横冲直撞,一不留神,就会导致交通事故,轻则引起交通堵塞,重则酿成人员伤亡。为了这一件小事,可能丧失性命,值得吗?为什么不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呢?作为一名遵法守纪的公民,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一件小事,遵守交通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自觉遵守。这是人文素养,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现在全球提倡节约能源,从点滴做起。如果我们十三亿人民,每人都自觉节约一升水,那我们的子孙将不会面临喝自己眼泪的威胁。如果我们每人节约一度电,我们的后代就不会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我们每人种一棵树,我们就不会屡屡遭受风沙肆虐。诚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更加清爽明净。“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我们应当时刻谨记这句至理名言,时刻提醒自己小事不小,注重细节才能有助成功。 我们只有从今天的小事做起,才能成就明天的大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金指一点】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说理透彻,实为一篇议论文佳作。以古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开篇,说明小事的重要性,再从反面论述小事的危害性,接着从现实情况出发强调小事不小的认识,最后发出号召,整篇文章文气贯通,一气呵成。四、除夕之夜,电视新闻中,记者采访仍在上班的人:“在祖国人民过节的时候,你们仍然坚守工作岗位,请问你是怎么想的?”铁路工人说:“为了广大旅客,我们做出一点奉献是应该的。”医生回答说:“我们要全心全意为病员着想,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士兵说:“向全国人民问好,为了保卫祖国安全,我们愿意做出最大的牺牲。”……有位值班的消防队员却这样说:“我没觉得自己有多高尚,这本来就是我的工作,没有什么可说的。”对这些话语,你是怎样看的?请发表你的看法。(1)不要复述材料内容,观点要鲜明。(2)自拟标题。【思路点拨】 本题通过对社会常用话语的重新审视,反对说大话、说空话,提倡质朴为文。材料中的人物语言属于比较典型的“新闻语”或“豪言壮语”。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说话,社会为什么会对这样的话语习以为常,为什么那位值班的消防队员的话会显得与众不同,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说话作风等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内容。也谈奉献猪向牛抱怨它不受人们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确实,你给予人们牛奶和奶油,而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献给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牛想了想说:“也许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生前?”猪睁大了眼睛,“什么意思?”牛:“呵呵,就是说我的奉献更彻底呀!听说过‘初生牛犊不怕虎’ 吧。你想,我们刚长大一点儿就开始耕地拉车,以后,任劳任怨一辈子,终究还得被人们宰割。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奉献中度过的,况且我们只吃青草。而你们呢?成天好吃懒做……”“够了!”猪打断牛的话,愤愤然地说,“原来你是这种意思,还不是拐着弯地自夸,怪不得人们总爱说‘吹牛不交税’呢!没错,你们的确可以算得上是贡献一生,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只不过是被养得膘肥体壮后,一次性地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人们,使人们获得一次大的收获罢了;你们充其量也不过是‘分期付款’而已,形式不同罢了。再说,你还好意思说你只吃青草呢!人们总是把最好的嫩草留给你们吃,这在食草动物中简直就是享受至极;而人们每天把什么残羹冷炙、烂西红柿、烂西瓜……喂给我们吃。说起来,这哪是菜,分明是我们在给人类清除垃圾嘛,可我们照样个个长得圆鼓鼓的,换了你行吗?”“这,这……”牛嗫嚅了半天,终于挤出一句,“我们牛的精神也被人们所敬仰呢!你没听说过‘时代也需要牛拉车’吗?”“哼!别臭美了!那是从前!你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这么快,人们整天忙碌来忙碌去还嫌时间不够,你那精神,早被‘淘汰出局’了。”“那也总不能说我们就毫无贡献吧!”牛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当然有啊!你们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我只是在为我的弟兄们抱不平,明明我的弟兄们也有巨大的贡献,为什么就不能同等对待呢?古人常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即使是谈奉献,也需要请伯乐来主持公道呀!”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金指一点】 《也谈奉献》,除掉世俗偏见,正视客观现实。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也会发生巨变,猪的抱怨不无道理。它启迪人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思维看待一切。作者以寓言形式设计猪牛对话,编述故事,联想合理,富有寓意,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文如何做到“感情真挚”在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感情真挚”就是指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做作,不要胡编乱造,而要善于创设情景,抒发真情。“情”的内涵很博大,友情、亲情、乡情、爱情……它们是生命之间维系的丝线。“真”一要求事“真”,二要求理“真” ,这里理真主要指议论。这是高考作文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在作文评分标准中,一等卷要求“感情真挚”,二等卷要求“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和“感情不真实”的文章就只能打入三等卷和四等卷了。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文感情失真的原因。一、出现感情失真的原因任何阅卷老师都十分讨厌仿作、宿构和虚情假意的文章。因为他们阅读完毕之后,所得到的不是情感上的共鸣,相反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那么这样的文章也就难逃低分的厄运了。出现感情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归纳,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1.生活积累不足,情感苍白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积累素材,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情。不少考生作文时空话、套话、假话、废话连篇,这与他们平时不注重生活和阅读积累有很大关系。时间长了,便导致写作材料枯竭,情感苍白乏力,于是作文时只好硬凑字数。有的考生在高考作文第一段这样写道“人生有许多驿站,高考的第一天,或许是我人生的关键一站,从不好言辞的我有几句肺腑之言,不说出来实在是有点闷得慌,可是说什么呢。可是我实在不会说,但是我又不能不说,还是说吧。”说来说去,什么也没说出来。真可谓空话的代表之作。2.缺乏严谨文风,胡编乱造文学作品允许虚构,考场作文也允许虚构,但考场作文的虚构应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之上,应该讲究艺术的真实性。很多同学平时就没有养成严谨的写作态度,只要写作便东借西凑,道听途说,胡编乱造,这样的作文怎可能有真情实感?又怎能以情打动阅卷人?由此可见,这类因胡编乱造而写成的作文在高考考场难有作为,是不可能得高分的。3.表达能力不强,词不达意有些同学在平时不大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写作文时也就很难通过具体的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把自己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也很难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因而作文时造成词不达意。二、做到感情真挚的策略“感情真挚” 是文章的根本所系。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那不过是一块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写真情实感,这是我们永远需要恪守的法则。1.有“我”——做一个现实生活的体验者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前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前者表达了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诚挚之情,后者表现了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之情,从而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如果缺少生活的“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生活中有些事让我们感动,就想把它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它在我们眼里便是好作品。平时要善于感动,学会感恩。歌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我们要善于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与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入作文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缺少感染力了。要做一个可以和他人、和全人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亲情、友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些家常琐事,让我们深深领略生活的滋味,只要有感恩的心,你就能时时感念父母,就能明白父母心甘情愿、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一颗感动的心,你就会觉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富有意义的。2.有“物”——寻找感情的“承载物”抒情,往往要借助某一具体的事件、景物作为“凭借物”,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句,虽不着一个“情”字,然而情采毕出;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虽未言一个“愁”字,然而谁不知词人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效果?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二是其情感抒发都有恰当的“承载物”。大凡文章者,或借事,则要选准事;或借景,则须找定景;而说理文,议论是龙身,论点为龙眼,抒情是灵魂,其立足点在于一个“理”字。(1)借叙事来抒情。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要把浓郁的情感融于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贾平凹的《哭姨娘》,回忆了姨娘与自己的一段患难生活: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姨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作者叙述了“文革”年代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看来很平常,叙事中似乎不露声色,但却倾注了深情。(2)借写景来抒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请看郑振铎在《海燕》中描写大海: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作者通过对大海、天空细致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露出对大自然诚挚的爱,寄托着美好的情怀。(3)借细节来显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的美、人性的美,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产生“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3.设境——在情景中触发情绪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实情实景,在特定范围内有对象地写作,容易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个景致;比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怎样一种写作境界?又何愁写不出情景交融的佳作?又如开展写作“活动”课,在活动中酝酿情感,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体验生活;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炎凉,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文章也变得感人了。可见,写作需要寻求一种最佳境界。 (1)在考场上,让自己在想象的情景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生活中的一些寻常事,从选材“新”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考生如果能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浓郁的情感气氛,则有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2)临场写作时,想象一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比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读者,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老师或朋友的。(3)向阅卷者吐露真情。要知道,你的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那位跟你的语文老师非常相似的人。把考场写作看成是和忠实的朋友的思想情感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坦诚地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读者”在情感上接受了你,信任你,那么就容易认同并接受你所表达的一切。你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同时用“心”去写,把“读者”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好的学生,只要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真题展析](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金指一点】  这个作文的材料,其实在反映两个方面的考察:第一是关于慈善的意义,第二是关于慈善的价值。这三户人家的态度,就是对慈善的三种不同理解。第一个人家接受,就是把慈善当作一种无偿的捐助,一种扶危济困,它就是一个理所应当的接受;第二个人家是把慈善当作一种借贷,它是有偿的,借来了以后再给予偿还,它是缓解一时燃眉之急的周转,但是这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接受以后不再偿还;第三个人家认为这样给钱只是一种施舍,这是以尊严作为代价,所以它会选择拒绝。这则材料意思显豁,通过贫困的三户人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针对三家对慈善的不同态度与理解,可以分别立意,但都应从“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满分示例]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个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材料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文章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写作演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在地铁站口,在城市街头,我们都曾遇到过拾捡废纸的老人,他们为补贴家用拾捡废品变卖,不过北京地铁站口一名自称为“四惠大爷”的老人却很特别,他为了感谢平日递送给他报纸的陌生人,便亲手制作了一些卡片,发放给进入地铁的市民。路人每给这位“四惠大爷”送一份看过的报纸,大爷都会深深鞠一躬,双手接过报纸,说声谢谢,并递上这样一个感恩卡。“再怎么着急,也别忘了吃早饭”,“大家每天都给我报纸,感谢您”……卡片上朴素的语言,令许多网友感动得“泪奔”,有网友评论说:“这寻常的感恩和热心,这么简单而强烈”,“ 拿到卡片心里暖暖的”。这种来自普通人细致入微的温情语言再次将路人感动。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理解和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我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期待。材料中一张张温情卡片传递着的是正能量。因为有了路人对收报老人的关爱,才令老人心生感恩,因为有了老人对路人的关爱,才有了这一张张承载着温情与感动的卡片,这正是爱的循环,也是和谐的基础,这和当下中国倡导和谐,倡导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极为吻合的。思路一: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这就是正能量传递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确立“爱心传递,促生和谐”、“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等这样的主题。思路二:双手接过报纸,向对方深鞠躬,并真诚地说声“谢谢”,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恰恰体现了老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由此,在审题立意上我们还可以确立“学会感恩”、“重拾传统美德”、“细微之处见真情”等立意。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提示】 “沉潜”、“蓄积与勃发” 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收敛、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一鸣惊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凌”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