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子,您有过这种生活实践经历吗?
请问哪种钉法正确?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落实好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更多关注困难群众,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分清钉子精神与钉钉子精神什么是钉子精神?钉子精神不仅仅代表挤和钻,更在深层次上阐述了成功的原因。钉子精神代表了事业目标和努力程度,钉子之所以能钉进木板,是因为目标小,力度适当。那么人在做事时候用这种精神来认真对待对成功有很大的帮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非常流行一种“钉子精神”,它倡导的是在工作、学习中要有专心致志、敢闯敢干(挤劲)和钻研(钻劲)的精神。
什么是钉钉子精神?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干事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立意解读一:定向遵循规律,正确定位,找准目标,目标小、力度适当找准工作的重点、切入点、着力点立足地情、时情、民情
立意解读二:定量钉钉子要合理用力:既要注重力道,又要掌握节奏积累?积小成多?
立意解读三:定心有恒心;持之以恒;有信心;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勇于攻坚克难;坚持不懈……认定目标就要盯住、钉死不放松,做人干事要有一根筋精神,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干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耐心,有毅力;钉钉子是一种顽强的工作态度: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狠劲,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有不畏艰难险阻的闯劲,又朝着既定目标果断坚持的较劲;干事不动摇、不改调、不达目标不罢休;锲而不舍的韧劲;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攻坚克难一抓到底;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无果而终。
面对客观对象的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怎样?会怎样?怎么办?
面对一棵树思考:这是什么树?为什么能够长得这么高大?这棵树看上去怎样?乱砍树木会怎样?对于乱砍树木的现象我们应当怎么办?
由锤敲钉子说开去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这个做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事业、做事情,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分步分阶段稳扎稳打,方能把事情做好做实,以至功成名就。
客观世界存在着多面性和复杂性,万千事物亦如此。这就决定了事情的处理充满着许多变数,做起来不会顺手。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情时不能心急,要全面分析,步步为营,方能稳操胜券。元朝末年,社会分崩离析,群雄割据,互相虎视眈眈。面对着复杂的社会形势,明太祖朱元璋采用谋臣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首先牢牢地掌控着长江下游,灭掉军阀张士诚。尔后向西进军,歼灭了长江上游的军阀陈友谅。南方评定稳固后,及时发布讨元文告,挥师北上,把蒙古皇帝赶往塞北,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的成功,凭借的就是一点雨一点湿,依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壮大。倘若朱元璋心急冒进,想干一锤子买卖的事情,恐怕历史又当改写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成语“拔苗助长”的故事,就讽刺了做事违背客观规律而只想速成的人。在平时生活中,那种做事时心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其实是挺不靠谱的。新中国建立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一下子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和文明的国家,此种想法是美好的,但不切实际。于是就有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不顾客观实际冒进蛮干,以致把国家拖入灾难的深渊。其实,建设国家如同建高楼,必须平地打基,一层一层而起,没有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是绝对不成的。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名言通俗地说明了做事情的艰巨性,事情要做好,必然有一个分时分段的漫长过程。令人痛心的是,当今的各行各界,不踏踏实实做事而急功速成的做法比比皆是:政府无所不能,处处有为,把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乡建设集中到一个“五年规划”内完成;科技界不能静下心来搞研发,忙于“山寨”;教育界教改不停,各种教改理论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年轻人想一夜暴富,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男生想一下子变成李嘉诚,女孩子想一下子变成武媚娘,可能吗?
不一锤一锤地敲钉子,其实是浮躁的表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需要宁静,那样才能致远。
思想深刻之途径1.让语言闪耀哲理的光华。这样的语言能使整篇文章散发出力量,给人震撼。不一锤一锤地敲钉子,其实是浮躁的表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需要宁静,那样才能致远。
2.让自己的理解融入素材。令人痛心的是,当今的各行各界,不踏踏实实做事而急功速成的做法比比皆是:政府无所不能,处处有为,把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乡建设集中到一个“五年规划”内完成;科技界不能静下心来搞研发,忙于“山寨”;教育界教改不停,各种教改理论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年轻人想一夜暴富,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男生想一下子变成李嘉诚,女孩子想一下子变成武媚娘,可能吗?思想深刻之途径
思想深刻之途径3.由表及里的分析。“表”是现象,“里”是本质,透过现象,逐层分析,直到本质,便是由表及里分析。
思想深刻之途径4.结合题目,表达对特定对象的思考。2005年浙江卷的话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有一位考生以《一曲红楼、万声叹息》为题,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遭遇的分析,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女性人性剥夺的罪恶。这篇文章得了满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见地。以特定对象来论述相关道理,既有学术论文的意味,也容易写得深入、深刻。
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断舍离”是《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断”就是不买、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人通过“断”和“舍”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不需要和没用的物品的包围,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很多人有收纳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的物品也要买来存放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自己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轻易舍弃,因为它们还有用,扔掉太可惜。于是,各种物品占据了大量空间。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注意“无用”“不需要”两个关键词)
(1)拒绝、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①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没用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宽敞、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焕然一新。②通过实践断舍离,人们将清空环境,清空杂念,享受自由舒适的生活。③要敢于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甚至是垃圾和废物,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而是习惯了,麻痹了,环境变得拥挤,生活变得乏味。所以要敢于舍弃无用的物品。④舍弃不需要、无用的物品,是浪费的表现,缺少生活的忧患意识等。
(2)脱离无用的物品的包围。①放弃无用的物质,以真正的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质的奴隶。②不要过度迷恋或依赖物质,对物质的需求不可泛滥,要适可而止。(3)收纳自己不需要、不用的物品。①是对物品的价值的珍惜。②现在不需要的物品,不等于将来不需要,收纳它们,以备不时之需。③收纳自己不用的物品,环境变得拥挤,影响生活品质。
(4)辩证的角度:①舍弃无用的东西,保留“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②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关键在人,是由人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③尊重个人对无用的物品的态度和方式。
从含义的角度立意:(1)舍弃无用的物品,是释放精神负担。①扔掉看得见的东西,还要扔掉看不见的东西。从物品的断舍离上升到对耿耿于怀的过去、那些令你心酸的回忆、纠结不已的伤感等负面记忆的断舍离,解放心灵,找回生活的活力。②不考虑多余的事,思路就变得清晰,思想就会轻松。③断舍离能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让生活轻松愉悦。
(2)收纳、储存无用的东西,是背负思想包袱。①储存无用的东西以备将来之需,是旧习惯、旧观念在作怪。②心中装着太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精神负担,就无法轻装上阵,影响自己的心情。(3)辩证的角度:随时清理心中的负面内容,保留积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