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专题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文的分析一.【课标解析】(1)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学生借助各种感官体验生活,主动去猎取生活,运用学过的哲学观点来分析生活,从而将生活的具体现象变为抽象理性的认识过程。本单元的议论文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能够在观点明确的基础上,学会层层深入的分析论点,最后对论点的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2)新课标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在分析中能够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论点,学会探因析果,学会同中求异。二.【文本导读】点评:《近墨者未必黑》文章开篇开门见山的点明了中心论点——近墨者未必黑,随后作者开始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自己的观点,先是举了绿荷“出淤泥而不然”,随后又列举了陶渊明、李纲、宗泽、魏忠贤时期的义士们以及张海迪、朱伯儒等人的近墨而没有被染黑的例子,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还举了班上“调皮鬼”的例子,反面论证观点,文章在多次重声论点中结束。本文的缺点是我们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就是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确少分析,只是一味的材料堆积,以为举的例子多了,就能够把道理说清楚,殊不知缺少了层层深入的分析,这样的论证只能浮于表面,无法真正将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说服力,文章显得苍白无力。议论文的分析一定要具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而统之,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谈。就拿本文而言,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扣住“墨”的内涵究竟是指什么?文中举例的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能不能称之就是墨呢?其次要分析,哪些人近墨不会变黑,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把持住自己的,这些近墨的人为什么没有变,他们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不同素质的人近墨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如何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那些丑恶的“墨”时,依然能够让我们保持忠诚和善良。只有作了这样的思考,我想文章的说服力才能增强,我们的思考才能不断的深入。点评:《说“谨慎”》分析的过程,就是找到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过程,分析的越透彻,事物的联系就会看得越清楚。本文谈论的话题是“谨慎”,作者把这个概念分析的很透彻,他用“析”这把大刀把“谨慎”的内涵“砍”成五块,让我们对谨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作者看来,谨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理念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是一种责任心;是一种作风;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每一点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文章最后特别强调发扬谦虚谨慎作风的重要性。文章分析透彻,思路清晰,在论述中,对概念的分析,既有从正面的强调是什么,更有先破后立,先否定错误的,然后肯定谨慎的内涵,使文章内容详实并更具说服力。点评:《600字作文72个“死”字谁之过?》《中学生的72个“死”字意味着什么?》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材料中的中学生词汇贫乏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面对同样的问题,两篇文章分析问题的结果各不相同,但都是针对问题,思考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议论文的分析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找到造成结果的各种原因。前一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学生语言贫乏的原因是由于教育模式的“贫血”
,其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教条化以及中学生缺少阅读,最后在分析语言“贫血”的背后,看出了还有更多能力上的贫血,这些都是由于教条式的教育所造成的。后一篇文章着重分析反复出现“死”的原因,“心里烦死了”反映了学生心灵的极度焦虑;“功课紧张死了”表现了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作者精选了这两句含有“死”字的句子,通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揭示了现代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两篇文章分析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分析的过程都是探求原因的过程。点评:《孤独是一种高贵》本文在论述孤独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时,力求区分孤单与孤独在本质上的区别。要说清事物的本质,往往需要同中求异,在相同中,思考出不同的品质,找出差异性,分析就是这样的过程,只有这样事物的性质才能突现出来。作者首先阐述了孤单的本质,它的内涵是指“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就是指物质上的即身体上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孤单只会带来茫然感、凄凉感、寂寞感以及内心深处的一种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感。随后点明了孤独与孤单的相同性,也许有时孤独会同孤单一样,表现在身体上的孤单一人。但更多的是二者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分析发现这样的差异性表现在孤独决非身体上的,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是精神上的远离和超越了世俗,永远向上。这样的孤独带给人的是一种“灵魂的丰富”、“对尊严和信念的特别坚定”、“情感和美特别纯粹”,特别能够蔑视和可怜现实的卑琐无聊,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充实,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分析就应该拨开云雾见明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差异性。三、【范文欣赏】例文1:意气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点评:本文起篇即向读者点明了“意气”
的内涵,是李白的高歌;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是毛泽东的壮怀之心。随后,作者有层次的分析了人为什么要有意气,即“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逐点分析,在论述中,让读者明确意气的重要性。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议论文的分析就是要求将问题剖析开来,发现事物的实质。例文2:信任陌生人我们可以轻松而温馨地品味母亲冲调的一杯热茶,而往往谢绝列车上坐在身边的朋友的一焙香茗;我们可以轻松易地相信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调侃,却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忠告感到满腹狐疑。 这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屡见不鲜的骗局,肆意在生活的舞台上上演;流言和谣传,让每一张陌生人的容颜显得居心叵测。我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间,不敢伸手去触及外面的世界。甚至害怕从外界来的所有…… 有一个静静的夜晚,你在小路上寂寞地走着,突然你看到前方的一个陌生的影子,而且他向你走来,看了看你的眼睛——他要干什么?抢劫、殴打、甚至……他是不是盯上我很久了,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你惶惶地想,甚至不自觉地把手捏成拳头,以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可是他一言不发地走过,溶入了夜色。你开始平静下来,却仍然在想,这件事情,是不是还有下文?…… 累了,我们都累了,我们忘了曾经呼唤过的信任。隔膜和顾忌,让信任变得像是遥远的星辰,可望而可不即。你为一道难题搔首踟蹰的时候,一位与你只是点头之交的同学轻轻地告诉你答案。你怀疑,你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闪烁着和善和友爱,于是你释然地微笑。 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一位好心的路人问起,并帮你解决了疑惑。你怀疑,可是你从他的话语和行动中感到了关怀和诚挚,于是你衷心地道谢。 其实有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给我们疑惑,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因为戒备而多疑;我们不应该因为感情的生疏,造成认知的误区。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让自己变得简单,把别人看得简单,这就是一种深层的信任。一杯香茗,你可以品味出信任的醇香;一句忠告,你可以领略信任的意味。信任亲友是人的天性,而信任他人则是一种美德,在信任的过程中,快乐而全面地,认识这个看似复杂的世界.。点评:本文观点明确,在这样的充满隔膜与猜忌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相互多点信任。文章开始用优美的语言分析了现代人在信任上的困惑,明确了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随后作者思考了只有我们放下自己的疑惑,在“关怀”和“诚挚”中打开自己的心扉,勇敢的信任陌生人。例文3:人多力量大小论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多力量小。林格尔曼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机测量并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单个人拔河时平均拉力为六十三公斤,按力的平均叠加计算,两人组应是一百二十六公斤,三人组应是一百八十九公斤,八人组应是五百零四公斤拉力。但实际上测出平均值两人组为一百一十八公斤,比叠加值少八公斤;三人组一百六十公斤,比叠加值少二十九公斤;八人组二百五十六公斤,比叠加值少二百四十八公斤。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结果。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责任分散”
现象在一些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劲,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一下拔河实验的结果是有益的。我们的对策是精兵简官,把浮于事的人统统裁去,让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抢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要成千上万个沙袋、石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 再以足球场的啦啦队为例。啦啦队的成员,也必须有一个量的聚集,人多才会势众,人多呐喊声才会震天撼地;有时叫喊尚嫌不足,还要击鼓助威。如果仅有小猫三四只,那么,这支啦啦队必定是不成气候的。而啦啦队的加油呐喊,又会对赛场内的运动员起激励作用。 又以反车扒为例:众人在歹徒面前迫于淫威,不敢上前,这时如有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歹徒必然转身举起凶器对准他;如果接着第二位勇士又大喝一声,这无疑是对第一位英雄的莫大支持,歹徒有可能转向第二人,虽仍如狼如虎,但已色厉内荏,这时周围旁观的公众已壮胆生威;如果又有第三人大喝一声,歹徒就已不知所向。再有四人五人呐喊,歹徒还能威风么? 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讲正气的教育,那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呵!点评:在我们的传统观点里,历来都是“人多力量大”,但林格尔曼却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人多力量小”。但这是否就是普遍真理呢?是否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在这篇文章中,尽管林格尔曼证明了“人多力量小”,但作者却没有一味地附和,一味无限制地加以阐发,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出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多人少其力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例文4:谈惰性一年已尽,检讨过去的三百六十五日究竟做了些什么,成就了些什么,是欢笑,是惋惜? 老农老圃们,在耕作上,若是没有施肥、灌溉、除虫、拔草等种种程序,而仅仅播了种,是不会有丰硕成果的。 生活中的奋斗,是为了实现更理想的生活,生命中的追求,更需要不断的去奋斗,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能抗拒心理上敌人--惰性的袭击。 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忧愁叹息,为什么生命的历程当中有许多艰苦的事,是谁令成功的路上遍生荆棘,这罪魁祸首就是心理的敌人--惰性!它能使江郎才尽,西子无颜,勇将气馁,志士灰心。 人是一个富于惰性的动物,也是最容易受到刺激的反应影响,和社会环境的转移。贪图自己的逸乐,厌恶劳苦。凡有关享乐身心的事,学得最快,做起来更是有声有色,而需要刻苦耐劳,克难奋斗的事,每知难而退或畏缩不前。探索其原因,可以说是惰性在作怪。 惰性给人带来了“消极”。因为消极,任何事都不能够很圆满的成功,虽为山九仞,可是一念的消极,也功亏一篑了。消极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它已面临断崖绝路;消极是没有光明的,因为它充满了阴森与黑暗;消极是没有生命的,因为它祇有死亡。 惰性给人们带来了凄怆。因为凄怆,总觉得人生一切都是注定的,苦命的人,任你如何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穷困者总是捉襟见肘。因为凄怆,平添了事情的险阻,更增加了心情上的落寞凄凉。 惰性给人们带来了“丑陋”
。如品德上的玷辱,行为上愆尤。它使一个容光焕发的青年,变得委靡不振。它使妩媚多姿少女,含垢蒙羞。 惰性给人们带来了“破坏”。它破坏了积极向上思想,形成为得过且过的苟且偷安;它破坏了奋发踔厉的蓬勃朝气,使人遇事瞻顾而徘徊;它破坏了创造发展,使人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惰性也给人带来了“伤害”。它伤害了高贵的自尊,使人低下而自卑;它伤害了正确的自信,使人随波逐浪与世浮沉;也伤害了自觉自强,使人愚昧闇弱;更伤害了雄心壮志,令人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在人生的几十个寒暑中,难以干一些较有意义的事,如果碰上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使你得以长才大展,而你竟迟疑观望,因循苟且;安于故常,耽于逸乐;逃避责任畏任艰巨;因为抗拒不了惰性,所以断送了大好机会。不仅误人,而且误己。大凡有些一段经历的过来人,事后思量,必将惭恨交并,内疚良深,叹息自己的惰性太深了。 叹息不过是“丁香空结雨中愁”,生活不能是一片空白,生命也是不能长久晦涩的,消除心理的大敌-惰性,使生活充实,生命重光,在这一元复始,人性发皇的大时代中,应当是我们最虔诚的宏歌。点评:本文着重谈的是“惰性”的问题,文章开始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即“惰性”是人生成功的障碍。议论文的分析就是要将问题分解开来,抽丝拨茧,发现本质,作者随后论述了“惰性”给人带来了“消极”;给人们带来了凄怆;给人们带来了“丑陋”;给人们带来了“破坏”;给人带来了“伤害”,层层递进的分析了“惰性”的危害,从而把问题说的明确清楚。写作实践中的材料阐述的就是“林格尔曼”效应,这一效应的背后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惰性”的存在。本文则从实验本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释,相信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四.【写作常识】议论文怎样纵横拓展思路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得开拓思路,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写作议论文“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拓展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起议论文“间关莺语花底滑”。那么,该怎样纵横拓展议论文写作的思路呢?一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怎样才能写得充实而有序?很简单,方法之一便是从中心论点中解析出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独立成段加以阐述,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比如说有这样一则供料: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从这则供料中提炼出这样的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那么,我们可以这样从横向展开:一、理想是奋斗的起点;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因为要成功就得奋斗,而没有理想就不会去奋斗(故曰“起点”),即使去奋斗也将失去方向(故曰“目标”),无目的的奋斗就像无浆的船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动力”从何而来?显然,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只要依次证明分论点成立,也就论证了中心论点,这便是“从横向展开”。但话要说回来,简单之中也有不简单的地方。一般地说,从中心论点解析出两个并列的分论点就算是从横向展开,但以“三部曲”(即分解出三个分论点写成三个段落)为佳。因为增加一个分论点及其论证,会使全篇的说理更加充分,更加有力。而在实际思维操作过程中,第三个分论点的提取往往难度较大,这就是不简单之处,但也是思维价值之所在。怎么办?要学会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就上例而言,“目标”和“动力”容易想到,倘以此展开未尝不可,如果要提取第三个分论点,就得拓宽思路,多方思索理想对奋斗的作用,才能获得“
起点”之类的分论点,浅思辄止是不会有结果的。还要注意的是,分论点的展开不能随心所欲,得讲究先后顺序。比方说“起点”、“目标”、“动力”的排列就比较合理,如果改成“目标”、“动力”、“起点”,就会显得不合逻辑了。在句式的构造上,分论点的表述可以力求齐整,排比段首效果很好;也可以灵活遣词造句,但要做到清晰醒目,因为分论点是“段眼”,含糊不清是一大忌。在论述过程当然允许有详有略,一般来说主要的方面详写,放在前面;次要的方面略写,放在后面。如果分论点不止三个,次要者还可以合在同一个段落里论述。二要把道理说透,就得向纵深拓展。设问导思,是一条向纵深拓展的路,其路线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其中,“是什么”为第一层次,对中心论点或有关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使读者明确所要议论的话题的内涵;“为什么”为第二层,讲明议论这个话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使读者明白论证中心论点的必要性;“怎么样”为第三层,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读者明了付诸实施的具体操作;“会怎样”为第四层,说明最终的结果,即这样做之后会得到什么,使读者进一步确信谈论这个话题重要性。这样设问引路,层层拓展,就能把问题说深说透。比如写作《要钻牛角尖》,可以这样纵向展开:(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是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样);(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会怎样)。按这种思路写作议论文能够形成层进式结构,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安排论证结构。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1)什么是“钻牛角尖”;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2)为什么要“钻牛角尖”;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3)怎样“钻牛角尖”。至于(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怎样,可作结尾。逐层深入,也是一条向纵深拓展的路。请看下面这道作文题: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然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作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围绕“吸收和给予”的辩证关系,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1)要想给予,首先必须吸收;(2)吸收是为了给予,给予的快乐又成了吸收的动力;(3)要想不断地给予,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吸收。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怎样逐层深入?一要紧扣中心论点理清概念间的关系。上例的中心论点可以是“吸收是为了给予”,抠住这点就不难理清吸收和给予的关系。二要让分论点之间呈递进态势。上例的三个分论点,从吸收是给予的基础,到吸收是给予的动力,到不断吸收才会不断给予,一层比一层深入。三要表现思考的深入。如果思想浮于浅层,即使排列了几个递进的分论点,也达不到深入说理的境界。只有想得深刻,才能真正做到逐层深入地把理说透。翻进一层,则是向纵深拓展的创新之路。这里的“翻进”,不是一般性的深入一层,而是通过深思熟虑,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自己的新见解。原有的认识为第一层面,新的见解则翻进一层,构成第二层面。要翻进一层,得有发现的眼光,关键在于能够看到别人还没有看到的东西,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向纵深拓展吧!三纵横开拓思路有两句口诀:“正反例说驳异议,为何如何逐层论。”第一句话“正反例说驳异议”,说的是横向拓展思路。所谓“正反例说”
有两层意思:一是举正反事例(也可以单举正例或反例)来论证论点,二是从正反两方面来阐发论点。前者中在证明,后者重在分析。所谓“驳异议”,是从实际出发,提出已有的或是会有的不同见解和错误认识,然后加以批驳,从而论证中心论点。第二句话“为何如何逐层论”,说的是纵向开拓思路。“为何”要围绕论点,联系实际分析原因。一般地说可以从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等几方面向纵深思考。“如何”则要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案和解决方法。如果说中心论点是提出问题,那么“为何”是分析问题,“如何”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要条分缕析,解决问题可列项说明,所以是“逐层论”。在实际的运思过程中,这两句话的五个开拓点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而要从文章的论点、本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写作材料储备的情况出发,选择三两个开拓点进行构思,尽量把问题说得充分些。一般说先横向思考有何例说何理,再纵向思考原因和办法。有这样一则材料:1848年,在西班牙女王为哥伦布举行的宴会上,一个宾客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很不服气,他满不在乎地说“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大陆本来就在那里,正好被你碰上了。”……哥伦布笑着说:“是的,许多事物本来就在那里,可是有人将它发现了,有人却没有发现,差别就在这一点。”假设我们这样立论:发现,难就难在正好被碰上。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这两句口诀纵横挥洒——“正反例说驳异议”:诺贝尔发明炸药居里夫人提炼镭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正例已经足够,有反例更好);说一说这些“正好被碰上”意味着什么;驳一驳“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正好被你碰上了”。“为何如何逐层论”:“正好被碰上”难在不畏难敢冒险难在持之以恒不怕失败难在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这是“为何”);要想“正好碰上”需要不怕牺牲精神需要勇往直前斗志需要超乎凡人的思维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是“如何”)。于是我们这样构思——(一)引论:发现,难在正好被碰上(二)例说:(1)诺贝尔(2)居里夫人(3)牛顿(三)为何:(1)敢冒险(2)能持恒(3)善思考(四)驳异论:驳“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正好被碰上”(五)结论:愿科技成果被更多的人碰上从上例可以看出,借助这两句口诀纵横开拓思路,可以使文思如涌,迅速写出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优秀作文。当然,有时候只要利用口诀中的一句,进行纵向或横向开拓,就足以构思成篇,在这里不再赘述。五、【知识宝库】(一).名人论写作(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渔父》这段话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写作中要把握一条标准:真。“真”,是一切艺术作品认识价值之所在,也是对学生习作的最根本的要求之一。只有“真”才能使人感奋,才能启迪人、鼓舞人、教育人。反之,则只能给人以虚伪、做作之感。“真”的源头在生活之中,同学们作文要做到真实可信,最关键的是要多留心生活,多关注生活事件的发生发展,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不断的思考,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具有深度,才能更具说服力,你的分析也才能更加深入。(2)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这首诗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亲眼见到的自然景观,才能撞击出绚丽的心灵火花,才能导引出传神的妙文、动人的佳句。因为它融进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富于真实性。如果我们“为文造情”
,只能给人无病呻吟、虚伪做作之感。学生作文还处于用笔反映生活的初级阶段,更应当提倡以我手写我眼、以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写作水平才会日有所进,从而进入“妙笔生花”的高超境界。(二).写作资料:1.道德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克雷洛夫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鸠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伊索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知耻近乎勇。——孔丘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徐特立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德谟克利特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克雷洛夫2.人生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海明威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高尔基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林逋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六.【我来尝试】1.【题目设计】在澳大利亚考驾驶执照,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的第一条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对“分享”进行过思考,有没有关于“分享”的经历、感受……请你以“分享”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800字以上。2.【思路点拨】“分享”是带有一定哲理意味且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写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文章的立意。此外,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关系到此类文章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的构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扣住“分享的范围”展开。从“分享”的物质层面看,可理解为对有形的物质的分享,物质上的分享可以帮人摆脱困境,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此理。另外,从意识层面看,我们很容易想到这几句名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却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2、扣住“分享的对象”展开。可理解为敞开胸怀,分享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快乐;也可理解为开诚布公,将自己的所思所得主动与他人交流,以求得协作和共同进步。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自娱自乐;闭关自守的后果便是裹足不前。
3、扣住“分享的意义”展开。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能通过语言分享他人的经验,正是这一点使人类能够走出丛林,使文明得以延续。现在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资源的共同分享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现代的科学技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4、扣住“分享的主体”展开。分享是一种大智慧,需要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还需要智慧和策略。虚伪奸诈者不会分享,对利益的攫取使他鼠目寸光;谨小慎微者不懂得分享,对世界的疑惧湮没了他的好奇;狂妄自负者不屑于分享,愚妄的优越感蒙蔽了他的双眼……而人类的孤独感也来源于不能分享:有的源自于不愿和别人分享,只能独自咀嚼痛苦;有的人的孤独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分享,如梵高,海子,乃至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他们的孤独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天才式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佳作展示】:分享生命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铸造的,所以,知音与你分享的不只是感觉,还有向往。钟子期既死,伯牙亦无心苟活于世。于是摔琴自弃。分享,却也如此凄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清辉遍洒胸臆,量这些大小杯儿怎能盛得起?是离愁,还是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思岂是一个人的事,在千里之外,有人与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苦后便是甜,分享后便是快乐。寂寞的酝酿,思念的醇香。东坡的思念,系在千里之外的孤坟,而孤坟内的思念,却充盈在世间。别担心一人承受,随时都有人与你分享……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拥有时却毫不在意。于是李煜叹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国重游,无限江山。当李煜独自凭栏,独自感伤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分享他的悲凉。那会是谁呢?他的国家在风中沉睡,他要向风儿寄托他的哀思,向雨儿倾诉他的悲苦。淅淅沥沥的一场春雨,帮他分享了一切痛苦。春雨纷纷,笼走一切哀伤。原来有时分享的不只有快乐,还有苦痛。执着的追求需要不懈的努力,而阿炳却在独自守着那份感觉。那同样是在追求,对音乐以美的无限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分享他的快乐,那就是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赏。二胡用它的颤悠悠的音拨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轻轻一捻,便生出无限情愫。那对美的欣赏,如果美单单只存在于世,而无人欣赏无人分享,那将会如枯萎的花,一瓣一瓣凋谢,落了一地的哀伤。分享美的一切,便是对生活的信仰。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快乐的分享,痛苦的承担。在你与人分享的时候,就肩负着一份重任。让他更快乐,让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你的心灵。鼓起勇气,让我分享你的生命!点评:文笔清新优美之中,蕴有丰富的内涵。作者对于分享的内涵作了深刻的思考。在“高山流水”中,作者明白了分享是和知音间的那份默契,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向往;但当知音已逝,分享又只能是一份痛彻心扉的凄凉。东坡用相思之词,让更多的人分享思念后的甜蜜;李煜充满悲苦的哭泣化作千古之作《虞美人》,让无数世人帮他分享内心的苦痛;分享阿炳音乐中的纯美,更是对生活的一种信仰。作者不断探寻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思考的过程,细致缜密,富于感性。最后在思考中总结分享的真谛,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思想深度;更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全文文笔通畅,一气呵成,文采飞扬,堪称佳作。
200
400
6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