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五 议论文的结构
21.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议论文结构形式(1)纵贯式结构方式按照引论(导论或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知识点
3(2)并列式结构方式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3)递进式结构方式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4)对比式结构方式对比式结构方式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
41.从结构上看……段与……段(或某几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做简要分析。3.某段与某段是否可以互换?请说明理由。考题形式
5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分为: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层次需要抓住显性标志和隐性标志。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答题技巧
6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何飞鹏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例文解析
7
8
9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10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成功的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笨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
11(1)本文作者是针对上面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的理解,这里开头作者从一种有些人一味地寻找“好做”的事,而不把所选的事“做好”这一现象说起,即开头通过写……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往下读的兴趣,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这里学生总结出这一现象即可。【答案】有些人一味地寻找“好做”的事,而不把所选的事“做好”。
12(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代指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解析】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答案】医生的告诫和父母的说法。
13(3)把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与原句相比,改句削弱了________的语气。(2分)【解析】学生要理解句式转换的要求,坚持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这里是肯定的反问,在变成陈述句时,应变成否定句。从语气中,反问句式语气更加强烈,学生改变句式要正确,理解反问句式的语气特点,表述正确即可。【答案】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没有轻松的事,没有容易的事。反问。
14(4)本文⑦⑧⑨三段论述问题采用________结构,其中第⑧段论述了________。(5分)【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议论文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四种,其遵循的总体原则大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这里从“错误”和“正确”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答案】总分结构。寻找好做的事,是用巧,是走捷径,是错误的选择;选一件事,靠苦力、耐力做透做好,是正确的选择。
15(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这句话的理解。(4分)【解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旨,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答案】只要勇于舍弃寻找“好做”的事,踏踏实实做好所选的事,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16典型试题训练(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白岩松①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17②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用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为巴赫而著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18③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17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19④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些就是“无用之有用”。⑤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100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们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20⑥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再不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节选自《白说》,略有删改)【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柏拉图的名言引出问题,接着阐述了一个民族因何而著名,然后阐述了因何而流传和因何而有用,最后指出中国人面对的文化流失的现状,引人深思。
21(1)文章第②自然段阐明,真正能够让莱比锡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2分)【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第②段,根据“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可知有许多文化名人都与莱比锡有联系,从“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可以看出人们因为这些而非常自豪。据此概括解答即可。答案:①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在莱比锡留下印迹。②从官员到普通民众,莱比锡对自己的城市文化非常珍视并引以为荣。
22(2)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内容,解释什么是“无用之有用”。(2分)【解答】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此类题,需要联系上下文,“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东西需要时间的考证,最终会带来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答案:文化(艺术)不一定能马上为人们换来物质收益,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却可以为我们带来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
23★(3)作者为什么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全文的三个问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分)【解答】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中的三个问句“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可以引人思考,也可以激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逐层深入的。答案:①能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4(4)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句话?(3分)【解答】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谁会讲故事”是说谁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谁就拥有世界”意思是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答案: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并且使之保留并传承下去,这个民族才能在世界立足,并从中收获长远的利益。
25(5)怎样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2分)【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中介绍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劣势,结合现实谈谈感受认识,要与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一致,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如今经济腾飞,高速发展的年代,不免会有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所以我们更要努力保护艺术品、古董、古建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学生能举出实例来谈,只要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6【点评】对句子的理解,要结合原文语段及议论文的观点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分析准确完整。把自己的理解用通顺的语句直白地表述出来,让别人看出你对句子的理解程度,这也是一项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而且要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好习惯,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27能力提升(鞍山中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善行无迹陈四长①前阵子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文章记录的虽是陈年旧事,但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感动。
28②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以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那个女老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老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她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塞进学生的书包,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29③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但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④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不一定要在有风险的场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30⑤这样的故事我也曾听说过一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31⑥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由是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盏或多盏灯曾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再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32⑦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议论:“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这是作家内心的拷问,也是提向世人的思考啊!(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6日,有删改)
33【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阅读开放性问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议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进行提取、概括。
34(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采取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名人名言等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加概括深入。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以强调突出论证。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以使论证通俗易懂。指古今中外曾经发生过的实事及各种数据。(3)本题考查中间段落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对比反衬;伏笔铺垫;总领全段(或部分)。
35(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把握。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36(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解答】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或者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④段的最后一句话。答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37(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解答】结合第⑥段的内容可知,这段主要是引用了老子的名言,应该是道理论证,然后按照“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的格式来分析即可;注意论证的观点一般在本段中能找到。答案:道理论证,论证了“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观点。
38★(3)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解答】从整篇文章的内容来看,第④段是中间段落,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注意,内容上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结构上是过渡段。答案:承上启下,并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39(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解答】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案:首先列举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中老师嘱咐学生不要弄丢休学证这件小事,然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列举了“特意点燃一盏灯”的故事,论述了“‘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的观点;接着引用了老子的话,论述“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观点;最后引用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的议论,来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40(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解答】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要围绕着“多做善事”来回答即可。答案:示例:我们在生活中要多播下善行的种子,只要人人多行善,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点评】解答议论文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考查的基本内容、命题方式及答题方法等;对每个考点、每一种命题方式都要弄清楚,并且掌握其不同的解答方法。本题第五题有难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