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实高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一)主备人:侯红强复核人:董爱平周璇2015.8《原毁》(学生版)吟诵·赏析晚春唐韩愈草树①知春不久归②,百般红紫斗③芳菲④。杨花⑤榆荚⑥无才思⑦,惟解⑧漫天⑨作雪⑩飞。【注释】①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②久归:谓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或过完了。③斗: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指斗艳(红紫)争芳(芳菲)。④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⑤杨花:柳絮,杨柳树之花,呈絮状,很轻,落时随风飘飞。⑥榆荚: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⑦才思:才情,文思。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引申指一些人不懂事,不知道惜时。⑧惟解:只知道。⑨漫天:遍布空中。⑩作雪:装作雪,装雪的模样。【赏析】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草树”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预习·导引【走近文本】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2.背景链接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3.题目解说《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咬文嚼字】1.识记字音不怠()懼其人()谤兴()懦者()重以周()重要()必其人之与也()与会者()可几而理()几何()强者()勉强()2.识别字形(括号中注音)懦:()懦弱殆:()百战不殆磅:()磅礴瞿:()瞿姓濡:()相濡以沫怠:()懈怠谤:()怨谤懼:()惊懼第6页共6页
句实高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一)主备人:侯红强复核人:董爱平周璇2015.8儒:()儒雅骀:()骀荡榜:()榜样矍:()矍铄孺:()孺子牛怡:()怡然傍:()傍晚攫:()攫取3.理解词义(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2)其待人也轻以约()()(3)重以周,故不怠()(4)求其所以为舜者()(5)而我乃不能是()()(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7)就其如舜者()(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11)一善易修也()(12)一艺易能也()(13)其责人也详()(14)其待己也廉()(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17)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19)举其一不计其十()(20)究其旧不图其新()(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24)是故事修而谤兴,()(25)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26)其国家可几而理欤()4.通假字(1)强者必说于言()5.一词多义(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④家祭毋忘告乃翁()⑤何其相似乃尔()(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②修守战之具()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一善易修也()⑤是故事修而谤兴()(3故①是故事修而谤兴()②知是故人来()③中原遂多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4)闻: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③博闻强识()④扫后更闻香()(5)于:①懦者必说于色矣()②不亦待于人者轻于约乎()③尝试语于众曰()(6)善:①我善是()②己未有善()③故人乐为善()6.词类活用(1)形容词有做名词:①己未有善(善:);②故人乐为善()(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彼虽善是(善:);②而望名誉之光(光:)③即其新,不究其旧(,)(3)名词活用为状语①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内:)7.古今异义(1)求其所以为舜者(古义:;今义:)(2)是足为艺人也(古义:;今义:)(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今义:)(4)吾尝试之矣(古义:;今义:)(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今义:)(6)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古义;今义:)8.特殊句式(1)介宾短语后置句:又尝语于众曰(于众语)(2)判断句①舜,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②某良士(某人是个贤良的人)③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④周公,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3)定语后置句闻古之人有舜者(“有舜者”做“古之人”的定语:古代有个叫做舜的人)(4)省略句详,故人难于为善【问题导读】1.请简要概括《原毁》各段落的内容。第6页共6页
句实高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一)主备人:侯红强复核人:董爱平周璇2015.82.《原毁》的主旨是什么?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课堂·内外【句段赏析】(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文】【赏析】(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译文】【赏析】【合作交流】1.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2.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为后果会是什么?3.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迁移拓展】1.有人说唐宋古文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复兴运动,结合《原毁》的主旨,谈谈你的看法。2.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演练·提升【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不怠(dài)懼其人(jù)重以周(Zhónɡ)B.谤兴(bàng)懦者(nuò)与会者(yù)C.重要(zhònɡ)几何(jǐ)必其人之与也(yǔ)D.勉强(qiáng)强劲(jìng)可几而理(j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褴褛戏谑初出茅庐莫名其妙B.偏裨诀窍辜名钓誉碎群乱玉C.袒护吝啬剑拔弩张交头结耳D.昏馈忏悔风烛残年事必恭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B.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C.其待己也廉廉洁D.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表目的的连词D.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停止第6页共6页
句实高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一)主备人:侯红强复核人:董爱平周璇2015.8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其责己也重以周(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4)今之君子则不然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6.选出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求其所以为舜者B.是足为艺人也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D.别嫌疑,明是非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己未有善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C.而望名誉之光D.立功名于天下【能力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后世无及焉()(2)其用不足称也。()(3)强者必说于言()(4)得吾说而存之。()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2)今之君子则不然(3)必其人之与也(4)怠与忌之谓也A.两个“然”不同,两个“与”不同B.两个“然”相同,两个“与”不同C.两个“然”不同,两个“与”相同D.两个“然”相同,两个“与”相同10.对选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今之君子恰恰相反。B.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与忌。C.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第6页共6页
句实高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一)主备人:侯红强复核人:董爱平周璇2015.8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D.韩愈将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11.翻译下列句子。(1)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2)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参考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对待)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我曾经试验过。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二)拓展阅读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第6页共6页
句实高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一)主备人:侯红强复核人:董爱平周璇2015.8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揆:估计、揣度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阳:通佯,假装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进用:提拔、任用D.籍没其妻子籍:户口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吾不能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与辅公祏为刎颈之交。辍耕之陇上D.即以其众归于伏威仆以口语遇遭此祸1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伏威成立强盗集团时,年仅十六岁。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C.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16.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②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③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