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辩》导学案一、预习区1、走进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与韩愈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入朝为官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有《河东先生集》。2、文史知识“二王八司马”事件公元805年,唐德宗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进行了“永贞革新”。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仅五个月,就遭到了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往外地,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第二年,保守派又杀害王叔文,逼死王伾;对八司马的迫害也有增无减,凌准、韦执谊都死于任所。过了整整十年,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程异先被起用)才奉诏进京。但刚到长安,朝廷受保守派的唆使,又把他们贬往更加荒凉的边远州郡。3、题目解说“辩”是古代文体名,即辩驳之文,其体成于韩愈(有《讳辩》)和柳宗元。桐叶,梧桐叶。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对于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了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层层辩驳,步步推进,使“天子不可戏”之说的谬误昭然若揭。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辨伪,而是围绕重臣应如何辅佐君主这一中心发挥议论。君主随便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臣子却把它当做金科玉律,绝对地予以服从——作者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荒唐现象,指出“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对统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客观效果如何,不能拘执盲从。这在君主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时代,是相当大胆的议论。4、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1)王以桐叶戏妇寺(shì,同“侍”) (2)史佚(yì)(3)当(4)号为君臣(hào)(5)中(6)传2.读准句读(用“/”标出朗读停顿)
(1)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2)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3)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吾意不然:认为(2)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宜,应当;以时,及时,适时(3)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合适,恰当(4)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苟且,随便(5)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怎样(6)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约束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易(2)然(3)辞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介词结构后置句(2)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宾语前置句(3)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宾语前置句(4)戏也:判断句(5)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判断句(6)使若牛马然:省略句(7)以封汝:省略句6.翻译下列句子(1)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译文: (2)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译文: 答案 (1)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弟弟,让他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圣人吗?(要点:为之主;其,表反问语气。)(2)这只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要点:直,只、不过;缺缺者,耍小聪明的人。)二、互动探究区1、结构索引桐叶封弟辩
2、研究探讨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批评?又确立了什么样的观点?答: 答案 针对现象:君主随便开了一句玩笑,臣子却把它当做金科玉律,绝对地予以服从。观点: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2.第2段开头四个字“吾意不然”的作用何在?答: 答案 针对第1段叙述的桐叶封弟的故事,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自然引出下面的阐述。3.作者断定:“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认为周公不当做也不会做这类事,从文中看有几层理由?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哪一点?答: 答案 作者从臣下辅君之道的角度,认为周公一定不会曲己迎合王意。然后以牛马为喻,认为周公应该懂得“急则败矣”的道理,因而也不会给成王施加压力。又从人之常情角度,认为即使家庭中父子间也不能以戏言相互约束,何况是君臣之间。最后一段“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说明历史的记载也不尽相同,暗示这个故事本身的不可信。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以“大中之道”衡量“周公辅成王”。(“大中之道”是柳宗元理想中的哲学标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通权达变,处世贵“当”)3、品读鉴赏“吾意不然”到“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这一中心论点的提出,中间的阐述多用问句。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些问句的特点和作用。答: 答案 “吾意不然”后用“当封”和“不当封”两个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无论如何,此等大事都不应在成王“戏”(开玩笑)时决定。“其得为圣乎”?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周公如使成王把一句不合适的戏言变成了事实,那他就称不上圣人。“必从而成之耶?”“亦将举而从之乎?”两个反问句,步步进逼,使“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这一中心论点的提出水到渠成、自然有力。这些问句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辩驳的层次和力度。三、拓展提升区1、文白对读
2、迁移阅读九不可为叶延滨做人之道是个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研究的大道理。自己是个写文章的人,记得也写过许多该做什么的文字,但较少写不该做什么的文字,不习惯。今日与友人聊天,说到文化人不可为的事情,想想有理,文人有文人的样子,有些事确是不可为,做了就没有样子,挨骂难免,当紧的是自己就看不起自己了。我想了想,做了哪些事会自己看不起自己呢?掰着指头数了数,我对自己说:叶某,你若要做个不骂自己的文人,九不可为也!钱不可贪。不仅文人不可贪钱,官不能贪,民也不可贪。官贪财丢了乌纱帽。本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千难万险换来极目天地的得意,得意之时忘乎所以,再迈一步,无限风光瞬息之间变成万丈深渊。文人不可贪财,因为文章可以换钱,但人格不可拍卖,凡卖了人格者,其文必臭。文不可抄。文人抄袭就是行窃,世上凡是行窃者,皆是小偷大盗,因此道而富贵或是显赫,皆不为人所齿。文人抄袭还是窃取同行的成果,窃同行则更下流,甚至连下九流的黑道都不屑与之为伍。师不可骂。文人立世做人的本事,都不是从娘胎里自己带来,也不是官宦世袭,商贾继承。文人那点本事,都是他人教的,自己学的,没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哪能成为文人?因此文人的牌位上,应是“师、天、地、君、亲”,师为首尊。也许世事变迁,志向转移,过去的老师与自己不再同道,甚至成为对手或敌人。纵然如此,师也不可骂,人各有志,但不许忘本。友不可卖。文坛上的文友,是文人成就事业的支柱,也是文人“高山流水”的知音。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世间常情。卖友求荣之事,卖友求名之事,卖友求利之事,卖友以自保之事,皆不可为。文坛纠葛,当事人多是“当年友人”,风起雨至运动来,风止雨停运动去,“当年友人”变成仇人!读忆旧文章,带拍案叹息,天下短视轻义多是文人!
官不可讨。现代社会,官场也是有文凭的人来做,文人做官也是现代社会正常现象。硬要说你是民间,你就是好文人,写的就是上上品;硬要说王蒙当过部长,就是官样文人,写的就是官样文章,谁信?自欺欺人耳。但文人不可去求官,不可去讨官,不可去要官。官场的官也有人讨来要来做,那是黑箱操作,见不得光;你若是个文人,就是“准公众人物”,想去讨,去要,去求,公众皆会看在眼里,你于是再丢,再扔,再弃,丢了清流名节,扔了文人品格,弃了公共信任。手莫伸,伸手终后悔!上不可媚。有求必媚,无欲则刚,留一点风骨当桅,撑起文章做帆,行之必远。无风骨之人其文如筝,可一时高扬,但命系一线,断线时,连声音都会听不到。下不可慢。文人自命清高,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高到诺贝尔奖或是自认的精英文化=(几个写文章的“大师”)+(一两个写评论的同志)+(三四个媒体的哥们)。这样的圈子自己玩玩还行,就像开间KTV包房自己唱自己听,与读者无关。从写文章的开始,我就不敢怠慢读者。“怠慢”两个字,说的是不可无视读者,更不可炒作读者,炒作是另一种轻慢。自以为是的出版商炒作图书时,也把作者放进了油锅,让你走红,让你发烫,让你香飘四方,然后变成油渣。风不可追。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尽力吧。草木有根,尚且随风俯仰;人无根系,只有一双好动的腿,哪能心静如止水?只是想到那些树上的叶子,能守住根本时还绿葱葱的有精有神,守不住随风而去,有风中舞蹈的快活,其后变枯变黄,被扫帚驱赶,谁为之叹息?天不可欺。天行有道,人间有正气;不可欺天,当养浩然之气。知道自己不是个完人,更不是圣贤,只是要做个自己看得起自己的文人,说到底,就是要相信天地有正道,人间有正气,做人也就正自己。写这篇短文自勉,不想以此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