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水中沉浮说课稿永昌小学 肖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二是认识木头。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要帮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也有两个:一是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二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充分运用实验数据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二)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及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教学难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二、学情分析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多数三年级孩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都见过或玩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学生认识沉浮都是从看到沉浮现象开始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继续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之学生已有了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三、教学策略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的原则确定本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教法: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以“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交流总结——达成共识,”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法: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科学课标》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以实验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各小组有序、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知,并在自主学习中形成技能。四、设计思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感受到身边的科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五、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2、小组探究材料:六、教学流程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我把本课教学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首先,创设情境:上课开始,给学生出示一张小彩纸片,问:把小纸片放入水槽中,它会沉,还是会浮呢?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2、让学生猜测、师演示实验,接着师动手轻轻地碰一下小纸片,小纸片沉下去了。师解释:小纸片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就说它在水中“沉”,板书:沉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会沉入水底。3、用塑料泡沫做同样的实验。把泡沫放入水中不碰到容器底部,看到了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就说它是“浮”板书: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揭示课题。【设计意图】本部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实验,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分为三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材料1、先让学生认识桌上的实验材料,由于实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们的材料有关,而与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无关,所以实验材料的选择主要应满足实心这一条件。相信学生会说出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的名字。2、接着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把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的分类。【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活动二:预测各个物品的沉浮1、首先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请各小组讨论: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预测一下: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沉的用“↓”,浮的用“↑”。【设计意图】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2、接下来汇报、交流并说说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或根据。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之后我提出“你们的猜测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明白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必需经过实验验证。 活动三:分组实验,验证猜想1、出示实验的注意事项,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2、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要求动手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填写在记录单中。3、实验完毕请各小组指派代表汇报小组实验情况。4、交流,讨论:物体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上的各自特点。5、师生小结:把实验结果与实验前的预测进行对比,达成共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的物体容易浮。【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构建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了、实践了才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不同的材料的检验,发现沉浮的秘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用来制造的材料有关,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多媒体演示,拓展新知1、出示: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2、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身边的木头制品。3、接着课件展示多幅由木头制成的物品图片,学生欣赏片。4、提出问题,这些物品表现出木头的什么特点?木头是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材料。他们对木头做成的物品比较了解,但木头做成这些物品所表现的特性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我在学生说特性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以引导他们正确说出木头的特性:木头可以做筷子,说明它容易加工,木头可以做家具,说明它是比较坚硬的,能够做梁拄,说明承重力是很强的,用木头造船,说明它能浮在水面上,用树的枝条编筐,说明它有一定的韧性。
5、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并且填写气泡图。6、最后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几十年才能使用,而我们身边的人正在破坏浪费森林资源,这就导致了世界上的森林急剧减少,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设计意图】通过多幅木制品图片的欣赏,培养学生梳理和归纳认知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制品,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第四环节:课后延伸。 1、其实,物体的沉浮还和很多因素有关,请大家下去查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 2、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用自己搜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小提示:要先预测,然后把猜测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个环节,我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二个作业,旨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继续探究,将探究活动引向课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而积累更多的有关材料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见下页)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材料:金属塑料 木头(我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简单明了,旨在体现本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