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留侯论》课件

ID:1071098

大小:509.5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留侯论》 留侯论 解释成语——“运筹帷幄”明确: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刘邦论“楚汉争霸”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论镇服国家,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运用粮草,我不如萧何;论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的豪杰,我能把他们争求过来,委以重任,而项羽只是一个谋士范增,尚且疑忌不用,所以才为我所灭。” 《留侯论》是苏轼(24岁)于嘉祐六年(1061)应制时所上的《进论》之一,后被编入《古文观止》。 题解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张良简介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pī(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学习目标 文章层次: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教“忍”。三(5)写留侯用“忍”。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研习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 注意词义必有过人之节必有过人之节卒然临之而不惊此其挟持者甚大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匹夫见辱超越通“猝”,突然抱负(古今异义)连词,表承接气度、节操表被动 研习第二段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文笔曲折,富于研究变化。“且意不在书”承上启下。一、总结上文;二、引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注意词义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所以:用来……的见:通“现”,表现圣贤:形容词做名词:圣人、贤人相与:互相 研习第三段本段表现圯上老人以“忍”字造就子房,表明了上文“不在书”之意。 其末可乘其身之可爱而逞于一击之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间不容发(fà)注意词义利用(机会)可贵(古今异义)状语后置,“于……逞”鲜:少,腆:厚,鲜腆:没有礼貌的样子折:使……折服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研习第四段这段举史实相证,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1)开头四句:用郑伯、勾践史实推出结论“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照应第一段“此不足为勇也”(2)“忍小忿而就大谋”直接点出论点,使之具体化。(3)面对这样有辱人格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呢?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信:使……信服;用:任用。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被动句),臣妾于吴者归:投降;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称臣称妾)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注意词义 研习第五段写留侯用“忍”:(1)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2)分别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具体论证“忍”。 研习第六段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写不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 项籍唯不能忍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非子房其谁全之以为子房魁梧奇伟其状貌乃如夫人女子不称其志气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意词义正因为,只因为疲困称王保全(反诘句)认为却相当,符合;志向和气度……的原因 小结六段文字,连坠成文,结构严密,而文笔曲折,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正如王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品味警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候论》) 书后习题明确 1、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③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3、说说下面这段话的含义和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与‘忍’相关不紧”,但并不离题。是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是上文的进一步申发,是文章极尽曲折变化后的“余波”含蓄而余味无穷。也暗合文章的开头。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总结课文 寒山拾得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福”(《增广贤文》) 一“忍”成名:韩信胯下之辱张良圯上拾履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唾面自干娄师德,字宗仁,唐代人,他官至同平章事,一生为将相30多年,稳而不倒。其诀窍是能忍受任何侮辱而不动声色。  有一次,他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临行时来向娄师德辞行。他便问弟弟:“你我受国家的恩宠太多,显荣太过,很容易招惹别人的妒忌,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他的弟弟说:“往后即使有人唾口水在我面上,我也只把它揩干而已。”娄师德说:“这还不行。人家唾你的脸,就因为他对你生气了,如果你把唾沫揩去的话,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不要去揩,而要让它自己干,并且要面带笑容承受,这才对呢!” 1、要做人,先学忍。(《劝忍百箴·忍经》元代许名奎、吴亮)2、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3、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4、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5、忍是积德门,善为传家宝。忍 1、士可杀,不可辱。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3、生当做人杰,死即为鬼雄。4、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不忍 美国二战时对日本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给日本人施加侮辱,只要达到中国人的十分之一,就会立即导向战争”。(邓蜀生:《美国与移民》)“花是樱花,人是武士”“为名誉而战,为名誉而死”“当它最终死亡时,是死在美与力之中。”(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毫无节制、无条件性的忍,要求子民忍受人世间一切苦难与不公,形成一种胆小怕事,忍气吞声,独善其身的国民劣根性特征。没有血性,决不犯上作乱,死也不抗争,“反抗也是死,何必反抗”?谁也不会因忍无可忍“去闯祸”,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是根本用不着出鞘的,在“以强凌弱”的、“残忍”的恶势力与官府面前,成了任人宰割的可怜虫。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恶势力的毫无顾忌与官府的肆无忌惮,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冷漠、懦弱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卑微、渺小意识。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本来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养状态,变成浑浑噩噩,逆来顺受,无可无不可;本是富有牺牲的精神状态,会变成充满心机的谋略。”“忍字头上一把刀”,超出忍的限度,刀即出鞘,无好人放屁他·限度的忍是一种修养,限度的忍是一种怯懦。 探究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