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新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从空气粒子的角度来解释空气被压缩。三、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小水槽、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烧杯2、学生准备:水槽1个、1瓶水、餐巾纸若干、吸管2根、橡皮泥、注射器2支四、教学过程:一、占据空间的理解31、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为了喝到水,想了什么办法?生:把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就满上来了。2、今天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乌鸦喝水的过程,我这里有大半瓶红色的水,老师往里面放入石块,看到什么?为什么水会满上来呢?3.引导小结:石块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来,这种现象科学上叫做占据空间。像石头、水这样物体都会占据空间。4.同学们,我这里有个袋子,注意看(把空气装入袋子中),袋子里面有什么?生:空气师:空气能占据袋中的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二、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实验一:151、出示实验一的材料(拍照,ppt展示)师:同学们,假如用两根吸管和一些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像石头那样把瓶子中的水挤出来?生思考讨论:(1)两根吸管一根插入水中,一根没有插入水中,吹哪一根?(课件给吸管编号1、2)
(2)如果去掉橡皮泥,水还能上升吗?(开始发下材料,用橡皮泥封口,之后让学生去掉橡皮泥试一试)2、温馨提示:①往1号吸管里面吹气,注意观察另外一根吸管。②防止水溅出来,我们的实验在水槽里进行。③去掉橡皮泥,往不插入水中的吸管吹气,观察现象。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事项:小组合作,轻声讨论。4、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提问:①水为什么上升了?生:我们吹入了空气②空气进入瓶中,水就上升了,空气有什么作用?类似于乌鸦喝水中的什么?生:空气和石头一样,占据了水的空间,水就上升了。③如果去掉橡皮泥,水还能上升吗?生:不能橡皮泥的作用是什么?生:防止漏气5、整理实验结果:一根(没有插入水中)吸管吹气,水就从另一根吸管(插入水中)上来。橡皮泥的作用是防止空气流动。实验二:杯中的纸会湿吗?71、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师: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完成实验,将纸巾拿出给学生看。2、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并思考为什么杯中的纸不会湿?3、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要注意:1.纸巾要塞入杯底,杯口朝下。2.竖直倒立,扣入水中3.竖直移出,擦干杯子内部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生:空气占据空间。小结: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生:空气占据空间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01、既然水和空气都能占据空间,但空气和水比较,占据空间的情况有没有什么不同呢?2、出示注射器,简单介绍3、对比实验:空气和水体积的变化。怎么做?
整理方法:分别用注射器抽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教师提前准备好),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相同的力推活塞,记录谁更加容易往里推,记录表中打钩;堵住管口,用相同的力拉活塞,记录谁容易往外拉。4、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1.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2.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有什么变化,说发现。3.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4、实验结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5)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四、总结,并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比较”记录表名称比较观察到的现象(在符合的后面打√)容易往里推容易往外拉空气占据的空间水占据的空间我们的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填容易或不易)改变。水占据的空间(填容易或不易)改变。附送: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4.7《空气有重量吗》教案1(新版)教科版一、教材分析:《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四项活动:第一板块:用简易小天平进行实验,感知空气有重量,包括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设计实验并制作小天平来测量空气的重量。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第二板块: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证明空气有重量。教材表现为活动三: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第三板块:单元小结。教材表现为活动四:对固体.液体.气体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填写对照表。
可以看出,教材是按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由现象向量化本质的脉络进行编写的,层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二、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空气有重量吗,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原有想法。活动二是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是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活动四是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填写石头、水和空气三种物质的对比表,其实是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基本属性的对比。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五、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两个气球,透明胶,一根杠杆尺,记录表。演示实验材料: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一个托盘天平,一盒砝码,一个皮球,放气针,两枚回形针。六、教学过程: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1.(出示一个空瓶)这个瓶里有什么?2.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请大家思考几分钟。4.怎样称空气?用什么称空气?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这个小天平来实验吗?该怎样做?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能用小天平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质疑,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排除气球的重量?开始时要使小天平平衡。)6.实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什么?请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吹气球时要注意安全。7.学生实验.记录。(把学生的记录贴出来:开始时充气后)8.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9.原本平衡的小天平,挂上了充气的气球后,小天平发生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擦去“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并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在单元中有多次出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1.(出示两组小天平)这两个小天平倾斜度一样吗?为什么这个倾斜度比较大,那个倾斜度比较小呢?2.在实验中要使空气的重量能明显的看出来,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3.那怎样使用天平来称球里面的空气?4.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重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重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是什么的重量?板书:球。那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5.用小天平能称出空气的重量吗?用小天平称和用天平称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用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6.这节课大家都很棒,用小天平来实验知道了空气有重量,并且用天平精确测量出了空气的重量。(出示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那这瓶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7.拓展:球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但一个像我们课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装的空气约有500克,差不多跟两个苹果一样重。而弥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
活动四.单元小结,完成作业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七、板书设计:空气有重量吗?开始时充气后天平球球+空气空气的重量很轻八、教学反思:新修订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度加大了。在《空气有重量吗》这一课中我感到如果跟着教材走,学生学得很辛苦。因为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偏要拉着学生走,不仅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下面就两个环节来谈谈一些所思所想。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处理用小天平来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的实验要考虑到排除气球本身的重量,还要考虑到首先要让小天平平衡。学生的思路就卡在了没有想到要让小天平平衡。而我出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气球,本想刺激学生思路能想到要使小天平平衡,但是课堂上这样的处理使学生的思路僵化了。这个问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思路根本没有朝这个方向去,要从此岸到达彼岸就很困难了。老师要朝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当学生想到要在小天平两侧挂上两个气球时,作这样的引导:挂两个气球大小一样还是不一样?为什么?(出示两个气球平衡的小天平)这样行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意识到要使小天平平衡才能排出气球本身的重量,这样的话不需要学生说出来,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已达到目标了。并且这样的引导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他们的思维能跟上来。二.让学生轻松的从此岸到彼岸
在处理用天平称量皮球内空气的重量这个环节,原来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在演示前能把完整的测量过程说出来,当学生说完要称充满气的球后,我追问那接下来怎样做?学生一片茫然。但学生数学上已学过已知两样物体的重量,再知道其中一样物体的重量,求剩下物体的重量。为什么应用到求球里空气的重量,学生就变得不知所措呢?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一步从此岸跳到彼岸难度高了点。首先皮球不是透明,学生看不到里面的空气,称量充满气的球,学生会把这个数据当成是球的净重量。所以接下来怎样做学生就搞不懂了。一步跨不了,就分开一步一步来。学生说到要称充满气的球,按照学生的做法来做,把数字记录下来,然后问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记在黑板:球+空气。问学生下一步怎样做?有了清晰的数字和说明,学生自然就知道怎样测量出皮球内空气的重量。九、引用资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