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一、题目解说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载:“(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疑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这篇文章,从进学谈起,而重点则在于论述朝廷用人。它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进学解”,这样题目的文字过去往往属于辞赋体,采取抑客取主的写法,即假设主客两人问难,先由客方提出论点,对主人问难,是文章的陪衬,然后主人驳倒客人的意见,申明自己的正面观点;韩愈这篇文章就不同,是在客言之先,自己先站出来讲话,然后把客的话引出来,最后自己再进行反驳,用的是借客伸主的写法。二、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4)事业无穷年。(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9)圣人无常师。(1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爬罗剔抉()()纂言()焚膏继晷()补苴罅漏()()幽眇()佶屈聱牙()()正而葩()闳其中()跋前踬后()()何裨()侏儒()()玉札()纡余()卓荦()动辄得咎()()校验()岁靡廪粟()()崇庳()瑕疵()()从徒()本分()以杙为楹()().
.2.你认为本文哪些句子说理深刻。(在文中画出来)【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及成果展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占小善者率以录:占,具备;录,录用(2)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爬,爬梳;罗,搜罗;抉,选择(3)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晷,日影;兀兀,劳累的样子(4)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绍,继承;障,止(5)《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佶屈,曲折;聱牙,拗口(6)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头童,头发脱落;齿豁,牙齿缺损(7)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靡,消耗,浪费;廪粟,禄米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记事者必提其要古义:史书类典籍。今义:记事的人。(2)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古义:写作。今义:行为或当做。(3)《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古义:文辞华美。今义:虚夸,不切实际。(4)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古义:礼法。今义:方形。(5)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古义: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同“俊”,优秀人才(2)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同“现”,表现,显露(3)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同“较”,比较(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同“由”,顺应(5)计班资之崇庳:同“卑”,低下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2)登崇畯良:形容词用作名词,优秀人才(3)孰云多而不扬: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行优秀者(4)补苴罅漏:名词用作动词,填补(5)障百川而东之:使动用法,使……向东流(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使动用法,使……跟从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招诸生立馆下:省略句(2)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3)宰臣不见斥:被动句(4)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句(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句(6)有笑于列者:介词结构后置句.
.(7)行虽修而不显于众:介词结构后置句(8)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被动句(9)暂为御史,遂窜南夷。被动句(10)寻坠绪之茫茫。 定语后置(11)辄环天下,卒老于行。状语后置(12)逃馋于楚,废死兰陵。(省略句) 状语后置(13)有笑于列者。状语后置三、讨论交流,深入解析1.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写 先生训示 提出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目的),勤(方法);行成(目的),思(方法) 。】 称颂政治清明的句子: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句子: (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教化得法: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患”与 “无患”形成尖锐对比,暗伏与字面相反意思。 第二部分(第2段):主要是 虚拟学生诘难。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先生之业, 可谓勤矣:博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 行成: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第二层:不被重用,遭遇可悲 公得不到信任,私得不到帮助 仕途坎坷,进退无由 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至此虽未有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第三部分(第3-5段):主要写 (先生自责。) 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 “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段末假托对匠人、医师的指责,表面上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实际上是指斥有司选人不公 2. 举孟子、荀子的例子有何作用? 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的不遇于世。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3..作者是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文章的?答案 作者采用设问设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议论去指责有司,而是借助师生之间的问答来说明道理,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情。文章首先假设国子先生教训诸生,引出全篇的议论:当今“登崇畯良”,有司明而公,业精行成,必能获选,学生们应努力进学。紧接着又借学生之口,对他的不平遭遇提出疑问,以事实反驳先生的教训:先生业精行成,却屡遭贬谪,处境狼狈。有司如此不公不明,你的教训不是欺人之谈吗?进而再设计了解嘲式的解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辩解:我自己业未精、行未成,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非有司之不公不明也。作者真心要吐露的所有的事实、道理与情感全是托他人之口说出来的。正是由于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置入了第三者——学生,因而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4.文章第1段、第3段与第2段在句式方面比较,有怎样的特点和效果?.
.答案 第1段“先生训示”、第3段“先生答问”这两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2段是“生徒驳诘”,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进学解》开头“先生训示”部分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在今天对我们青年学生有教育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答案 《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能否得到较好的社会地位。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才。文白对读.
..
..
..
.玩知丧志(节选)余 杰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读书人而进步。我最反感的是两句古话,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二是“学而优则仕”。前者是原始时代蛮性的遗留,以为知识是具有神性的,因此掌握知识的人也就像祭司、巫婆一样具有神性,高于一般人。中国民间有“惜字纸”的习俗,看到地上有写着文字的纸,赶紧虔诚地拾起来,放到炉子里烧掉,千万不能让它被污染了。后者更是中国政治的一大致命伤,秦桧、严嵩、阮大铖都是读书读得不错的人,把孔夫子当做敲门砖,门倒是敲开了,可也敲出千古骂名来。可见,读书与当官是两码事。读书不见得能够“改造人性”。读书多的人仍然可能是二蛋和蠢猪。长辈指责后辈,特别是那些花花公子,游手好闲之徒,常常用“玩物丧志”四个字。我却认为,“玩物丧志”倒还情有可宥,而“玩知丧志”则罪不可赦,直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宫——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他们以这样的知识,被朝廷纳入“博学鸿词”科的罗网之中。在三千年专制主义的酱缸里泡熟的中国知识传统,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液里。许多中国文人身上都有周作人气,知识仅仅是一种格调,一种情趣,一种摆设,一杯茶,一件书法,而不是自由的屏障,解放的动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解个人责任的面具。认为自己拥有知识,便拥有了超脱于俗世之上的权力,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加缪说过:“作家是不可能有希望为了追求自己宝贵的思想和形象而远离尘嚣的。”爱默生也认为:“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命名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中国读书人,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知识和世界的态度。.
.今天,学者文人们为贫困或受轻蔑而愤愤不平。我想,与其毫无意义地跟别人赌气,不如老老实实地想想:我在做些什么?那些难以为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有几篇不是为了混稿费、混职称而拼凑出来的垃圾?许多教授已然蜕变得跟卡内提的杰作《迷惘》中的老学者差不多了:终日生活在由抽象的知识建构的世界里,喃喃自语。通晓几种语言文字,写下满书架的著作,却被女佣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最后,女佣成了主人,他被赶到大街上。有一次,有位我十分尊敬的、在学界地位如泰山的教授问我:“回家坐火车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吧?”我感谢他的关心,却对他真空包装式的生活感到悲哀:他真不知道中国春节时有几千万民工运动在铁路动脉上?他真的对外面的生活隔膜到了这样的程度?知识让他丧失了获得那些对我们来说仅仅是常识的信息的能力。爱默生是个背着十字架的学者和作家。他在黑暗的夜晚,举着火炬,他说这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满行动的世界隔开,不愿把一棵橡树栽在花盆里,让它在那儿挨饿、憔悴。学者不是独立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个执旗的人”。这是不是一记警钟呢?【基础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1)晷(ɡuǐ) (2)佶屈聱牙(jíáo) (3)闳(hónɡ)(4)踬(zhì)(5)要其中(yāozhònɡ)(6)卓荦(luò)(7)踵常途(zhǒn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2)爬罗剔抉: (3)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4)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 答案 (1)占:具备。庸:用,被任用 (2)爬:爬梳。罗:搜罗。剔:剔除。抉:选择 (3)闳:大,这里指内容博大精深。肆:放纵,这里指文笔豪放 (4)类,一般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记事者必提其要B.三年博士,冗不见治C.指前人之瑕疵D.作为文章,其书满家答案 C解析 A项古义:史书类典籍。B项古义: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D项古义:写,写作。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B解析 B项侍奉。A项追求/从事。C项礼法/治国方术。D项表被动/指对自己怎样。5.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补苴罅漏.
.B.《易》奇而法,《诗》正而葩C.名一艺者无不庸D.月费俸钱,岁靡廪粟答案 D解析 D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用作动词。6.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王安石答案 A二、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2)记事者必提其要,________________。(3)沉浸郁,____________。(4)先生之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业精于勤荒于嬉 (2)纂言者必钩其玄(3)含英咀华 (4)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 遗:遗漏.
.B.登明选公,杂进巧拙巧:聪敏的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明:阐明D.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訾:批评答案 B解析 巧: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敏的人。是“杂进”的宾语。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D解析 D项表转折,可是。A项用/因为。B项在/由于。C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到……去。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作者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B.作者旁征博引,引古论今,证明自己的遭遇并非有司用人不明不公之故,进而证明了是由于自己的才能有限造成的。C.作者以反语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D.所选文字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心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前文形成对比。答案 B解析 实际上,作者是反话正说,证明自己的遭遇非有司用人不明不公,是因自己才能有限,进一步证明的是“讽刺有司用人不明不公”这一中心论点。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译文: (2)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译文: 答案 (1)荀卿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2)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四、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训俭示康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①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②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③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注 ①闻喜宴:也称琼林宴。宋时朝廷在琼林苑设筵宴请新进士,皇帝、大臣赐诗,进士冠上插花。②天圣:宋仁宗年号。③寇莱公:寇准,宋真宗时任宰相,后封莱国公。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干:求取B.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诟:责备C.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丰厚D.汝非徒身当服行徒:只答案 C解析 丰:使丰厚。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B.C.D.答案 C解析 C项然:代词,这样。A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B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项之:代词,他,指寇莱公/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司马光“俭约”主张的一组是( )①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②以约失之者鲜矣 ③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④风俗颓敝如是 ⑤夫俭则寡欲 ⑥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 C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出身于清贫的家庭,家族世代以清白简约为门风,因此他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遵守前代俭约的风尚,并一代代流传下去。B.孔子认为俭约是一种美德,他认为不谦逊的人还不如固陋、寒伧的人,俭约的人很少犯过失,而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意衣食的好坏的。C.司马光认为当时社会奢靡之风盛行,从普通农夫直至士大夫,都身受其不良影响,统治者对此应当承担主要责任。D.司马光用古人崇尚俭约的风气与今人崇尚奢靡的风俗相比,又通过引用何曾、石崇、寇莱公等因奢侈而败家的事例阐述了推崇节俭的重要性。答案 C解析 原文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助长奢靡之风。1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译文: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译文: (3)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译文: 答案 (1)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2)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3)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
.参考译文我本来(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因害羞而脸红并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当做美德。别人都嘲笑我顽固、粗鄙,我不把这当做缺点,应答道:“孔子说‘与其不谦逊,宁愿固陋寒伧’;又说‘因为俭约犯过失的人是很少的’;又说‘读书人立志寻求真理,却认为穿着破旧、饮食粗陋是可耻的,那也就不值得同他商谈了’。古人把节俭当做美德,今人竟用节俭互相嘲笑指责。嘻,真是奇怪啊!”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即使是居高位有权势的人不能禁止,(难道)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御孙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是相同的意思,说的是有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共同生发出来的。生活节俭的人,欲望少:地位高的人欲望少,就不受外物奴役,可以依循正直的道路做事;地位低的人欲望少,就能小心谨慎,节省各项用费,从而远离罪罚,使家产丰厚殷实。所以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奢侈的人欲望就多:地位高的人欲望多就贪图富贵,不按正道办事,将招致灾祸;地位低的人欲望多就追求更多的钱财,胡乱用钱,从而败家丧命;因此当官的就会收受贿赂,做百姓的就会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何曾每天的饮食花费万钱,到孙子辈就因为骄傲放纵败家了。石崇用奢华向别人夸耀,最终因此死在刑场。近代寇准奢侈在当时位居第一,可是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人敢批评他,他的子孙习惯了奢靡的家风,现在大多困窘不堪。其他因为节俭成就功名,因为奢侈败家的人太多了,我不能全部一一列举,姑且举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要牢记并照做,还应当用它教育你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