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丰乐亭记教案【精品文档】第5页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教学难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生共同翻译课文第二课时:一、直接引入:昨天我们已经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了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对一些重点词语掌握了没有。二、检查重点字词句翻译:(投影:六一居士初谪浒州:贬职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改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快速;跑吾之乐可胜道哉:尽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翻译重点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1、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满足。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三、课文学习:问: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2、欧阳修为什么要更号? 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3、“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4、“六一”给了居士怎样的快乐?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5、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6、文中居士得到“六一”之乐没有?为什么?“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7、(1)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A、少而仕,老而休。是必然规律。B、用于时而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8、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明确: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四、小结:文章主旨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主题)2、传记形式别具一格。(主客问答)便于直接且逐层推进阐述作者的思想和情趣,使行文宕起伏、情感真切。3、 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五、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聊以志吾之乐尔: 志:记,记述 尔:通“耳”,罢了。2、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劳累3、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精品文档】第5页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4、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5、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6、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辞官归隐解释下列的多义词:1、以吾一翁:把,介词 乃以难疆之筋骸:凭,用,介词 聊以志吾之乐尔:用,介词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的,结构助词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一:代“我”,第一人称代词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1)六一,何谓也? (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也,表判断)(3)方得意于五物也 (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4)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 (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秦”之前)(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6)此吾之所以志也 (……也,表判断)请翻译下列句子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3.吾其何择哉?(译)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译)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退休已有三年了,一旦天子发出恻隐之心怜悯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译)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丰乐亭记》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学习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1、通假字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2、古今异义(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3、一词多义(1)始①始饮滁水而甘(才)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曾经)(2)爱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③言未既(尽,完)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4、词类活用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意动用法,以之为乐)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⑤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精品文档】第5页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译文: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译文: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译文: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应译出“所以”、“安”、“幸”)三、思考讨论1、第一节介绍了作者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讨论1:“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讨论2: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讨论3: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明确: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略)二、思考讨论:1、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2、第三段“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3、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他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明确:(1)“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2)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问……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5、本文怎样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丰乐亭”的“乐”意?明确: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乐”——机遇与幸运;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六一居士传(宋)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精品文档】第5页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讫无称焉称:称道B.吾之乐可胜道哉道:说,讲C.子欲逃名者乎名:名声D.聊以志吾之乐尔聊:无聊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太山在前而不见B.使吾形不病而已悴C.子知轩裳珪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D.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任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B.作者认为自己“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的原因是:官场事务和忧患思虑。C.作者已向朝廷请求辞官还乡,天子“恻然哀之,赐之骸骨”,已准许了他的要求。D.本文采用了汉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笔调悠闲诙谐,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A、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B、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D、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3分)译文:(2)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3分)译文:(3)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4分)译文:6.D【解析】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现象。D项中“聊”是“姑且”的意思,题中则把它混同于现代汉语的“无聊”了,犯了以古释今的错误。7.D【解析】“而”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常见的用法有:(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但是”“然而”;(2)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译;(4)表示承接关系,常用于两个动词性词语之间;(5)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本题中,ABC三项中“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中表示并列关系。8.C【解析】仔细阅读原文可知,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由本文开头与本段“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可知,朝廷还未答应欧阳修的请求。根据记载,欧阳修于熙宁四年六月获准还乡,而本文写于熙宁三年。9.C【解析】此题考察断句,可以结合句意断句。10.(1)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士”1分,“休”1分,“待”1分。)(2)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是”1分,“其”1分,“素”1分。)(3)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诮、畏、走”各1分,判断句1分。)【精品文档】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