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15课《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复习要点:1、复习“记”类的文体特点,深入领会站立于某一高度的人生体验。2、翻译重点句子,识别、掌握特殊句式并能正确翻译。3、揣摩情、景、理交融的写法,体味这种写法下的作用。【简要解读】一、课文内容(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官,身处逆境,但都达观;亭名潇洒,文章洒脱。(2)主旨:作品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述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二、课文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复习】《小石潭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岳阳楼记》(范仲淹)《桃花源记》(陶渊明)三、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谥文定。苏辙经过仕途坎坷,进入知命之年后把外界的一切包括名利都看作物累的超然,已发展成儒道互参。他的一生可谓“登孔孟之堂而人老庄之室”。四、课文疏通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奔腾浩荡。向南与沅水湘水合流,向北(名作状)与汉水沔水汇聚【省略句】,它的水势更加盛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被贬官后居住在黄州【被动句】,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修建了一个亭子,用来游览欣赏长江的胜景。我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取名叫“快哉”。第3页共3页
第五单元第15课《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盖(发语词)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同“合”,闭);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顷刻之间,指时间短),动心骇目(“动”“骇”,分别使动,使……惊动;使……惊奇),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fǔ,老年男子)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在亭子里看到,从南到北(名作状)有上百里,从东到西(名作状)有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在白天(名作状),船只在亭前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亭下凄厉地吼叫【介宾结构后置句】。(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万端,使人惊心动魄,游客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才能够在亭中的小桌旁坐位上玩赏这些景色【省略句】,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丘陵凸起隐匿,草木成行成列(名作动),烟雾消失,太阳普照,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历数: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判断句】!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是曹操、孙权傲视对方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为快事了【省略句】。昔楚襄王从(使……跟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拱手作揖,引申为对面相向)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动,指因风而抖动,吹拂)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从前,楚襄王游兰台宫让宋玉、景差跟随着【介宾结构后置句】,有呼呼地吹来的一阵凉风【定语后置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吹,说:“这阵风凉快呀【主谓倒装句】!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威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够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喻的意味吧。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感到快乐,和老百姓感到痛苦(所,所字结构),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跟风有什么关系(与,yù,参与)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宾语前置句】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胸怀坦荡,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天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没有快乐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感到烦恼,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让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省略句】,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就算是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做窗(“蓬”“瓮”,名作动),都没有什么不愉快,更何况是在清澈的长江水里洗涤【省略句】,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朵和眼睛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绵延的峰峦,陡峭的沟壑,参天的古树,随着清风而抖动【介宾结构后置句】,随着明月而光亮,这种景色都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和忧伤失意的官员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哪里看得出这是快乐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文化常识】赵郡苏辙记。注:红色横线句,为重点翻译训练句,注意一一对应,注意词性活用,注意特殊句式等!第3页共3页
第五单元第15课《黄州快哉亭记》苏辙五、重点复习1.怎样理解文题中的“快”意?归结:既是由景而得的快乐,更是内心豁达的自励自得的释然与畅快!(1)因景色的壮美而痛快;(2)因人文胜景(“流风遗迹”)的流传而痛快;(3)因超然旷达于世而痛快;(4)为张君及自我不因人生的变故而痛快(“不以物伤性”)。2.延伸:例举古诗文中与“快乐”相关的句子:例:《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因朋友相聚相知而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经常巩固学习而乐李白《将近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因赴宴纵情饮酒为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共享百姓之乐为己乐3.结合第三段,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快哉”二字的理解?归结:苏辙借宋玉“风赋”的典故,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由此引向了文章主旨深层的思考——“士处于世”究竟该抱怎样的态度。于是借张梦得不因宦途失意之故,借题发挥,以讽喻楚襄王骄奢之气来肯定如张梦得一般的士人那种“不以物伤性”的超然情怀。4、同样面对大江东去的景色,杜甫却在《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请结合诗歌赏析,对照《黄》文,感知杜甫的诗歌创作主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六、巩固思考作者在文中写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如今,有人说,作者的话有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消极色彩,不值得现代人汲取、借鉴。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归结】苏辙强调:人生在世,要学会调节自我的心理和主宰自我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没有一个自主的精神世界,人就可能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就会“以物伤性”,就会失去生命的快乐。生活在各种矛盾与压力下的现代人,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建立一个自主的强劲的精神世界,合理地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