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翻译能力。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文思想蕴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
谈谈你所知道的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也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因他是临川人,也称王临川,故其文集命名为《临川先生文集》。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检查预习褒禅仆道庐冢君圭谬窈咎瑰怪相之胜道深父bāopūguīzhǒngmiùyǎojiùguīxiàngshēngfǔ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脚下筑舍定居,最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给它命名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墓旁屋舍。离那院东面五里远,(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中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王安石对于这仆碑的态度如何?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我对于那倒下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古代书籍没有保存下来,后代人弄错了它们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称说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褒禅山华山慧褒始舍卒葬之音谬也华阳洞华山之阳名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沿着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去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一个懈怠想要退出去的同伴说:“(如果)还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我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越深,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在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已经出来,就有人责怪那个想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从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课堂检查1、解释红体字的意思①始舍于其址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独其为文犹可识④盖音谬也⑤有泉侧出⑥而记游者甚众
⑦有穴窈然⑧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火尚足以明也⑩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⑾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对此我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并且广泛。路平坦并且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道路遥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可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到的人就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不能到达。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有了意志,又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然而体力不够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体力,而且又不随着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意志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游洞的经历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第五段补充注释: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游山洞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物(火把)——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指出下面句中活用的词及其用法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7、火尚足以明也8、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翻译: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所谓“前洞”也。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解释下面句子中“其”字的意思。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⑵独其为文犹可识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⑷入之愈深,其进愈难⑸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⑹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⑻其孰能讥之乎⑼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⑾吾其还也
解释下面句字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⑴由山以上五六里⑵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⑸不随以止也⑹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⑻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解释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思和用法⑴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⑶有怠而欲出者⑷来而记之者已少⑸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⑻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⑼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⑽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对下列各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③于是余有叹焉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⑤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⑥苛政猛于虎⑦而君幸于赵王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⑨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解释红体字的意思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⑻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⑼其孰能讥之乎⑽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⑾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⑿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