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临川:王安石纪念馆王安石在南京半山园的故居华山洞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其人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王安石塑像
解题“记”是一种文体,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有奏记、游记、杂记。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平旷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略述前洞后洞概况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自然段→悔对 比补叙出洞后的心情深→→难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二、记游华山洞经过前洞记叙简略后洞记叙详细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对比
词类活用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3、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4、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5、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6、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7、见: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8、至:动词作名词,到来的人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古今异义1、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2、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特殊句式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结构后置)2、不随以止也(省略句)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思考题:1、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志”、“力”、“物”2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尽吾志”这句话跟第二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思考:
第三段:第二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余之所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结构
词类活用1、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2、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特殊句式4、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思考: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思考题: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3、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写游山心得:矢志不渝的决心力量充足外物相助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慎取”第二部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音谬游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而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见闻感受借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记游为辅议论为主阐明提出
第五自然段记游的结尾——补叙重点字词通假字父:通“甫”。
第五段补充注释: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第三部分:补叙相关内容
结构总结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出深思慎取有志、力、物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写作特点
理清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