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习题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习题2

ID:1072598

大小:4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习题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bǎo)   玫瑰(ɡui)   喜不自胜(shènɡ)B.梵文(fàn)怠慢(dài)退避三舍(shè)C.庐冢(zhǒnɡ)骀荡(tái)相机行事(xiānɡ)D.窈陷(yǎo)道观(ɡuān)前仆后继(pú)答案 B解析 A项“褒”应读Bāo。C项“骀”应读dài,“相”应读xiànɡ。D项“观”应读ɡuàn,“仆”应读pū。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水之南,山之北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观:景观,景象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辅助,帮助答案 A解析 “阳”应为“水之北,山之南”。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A解析 A项均为动词,表判断,“是”。B项前一个是连词,表示递进;后一个也是连词,表示转折。C项前一个是助词,无实义;后一个是代词,指自己。D项前一个是连词,“ 因为”的意思;后一个也是连词,可译为“而”。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则其至又加少矣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D.火尚足以明也答案 D解析 例句中“穷”为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明”与之相同。A项“侧”为名词作状语。B项“至”为动词用作名词。C项“见”为动词用作名词。5.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D.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答案 B解析 A项王安石的字是介甫。C项“庐陵萧君圭君玉”含有籍贯、姓氏和字,没有官名。D项“浮图”可指佛教、佛教徒、佛塔,“庐冢”指屋舍和坟墓。二、一法一练——概括中心意思本文虽为游记,但中心意思表达的却是治学的道理。中心意思是主观思想与客观表现的统一,既包括作者的主观愿望、写作希冀,也包括文章的客观效果等。概括中心意思时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避免以偏概全。一是归纳的要点要全面;二是要依照文本,分清主次;三是要辨明性质,探究本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至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郭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开头谈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结尾谈郭原平在运瓜时能帮助别人,这是正确的。但中间部分谈“引农田中水”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只讲到“下渎水与之”,是指用“其他沟渠”中的水,而不是“农田”中的水,因而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郭原平,字长泰,生性正直宽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父亲去世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都进行祭祀,在这屋子里呆好几天,悲伤地思念父亲,连粥也不喝。三年后丧服脱下,他不再吃鱼、肉,在母亲的面前,装着吃过鱼、肉的样子,在个人的小屋里,一点也不吃,三十多年,一直是这个样子。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被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给郭原平一斤丝绵,原平不要,送来后又被送回去数十次,许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给您。”郭原平才拜谢收下。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知道他这样做,于是加到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一点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致使偷者跌倒,于是在种竹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运瓜水道不能再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悯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其他道路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郭原平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我认为自己没有一点善行,所以不能随便接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不止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三、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养晦堂记(节选)曾国藩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①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注 ①翘(qiáo)然:意气饱满的样子。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贫而觊富     觊:希望B.率常终身幽默幽默:沉寂C.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加:多D.余为备陈所以备:详尽答案 C解析 加:超过。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C.D.答案 A解析 A项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C项代词,这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介词,用/介词,凭借。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乃“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B.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汩于毁誉”之人容易为富贵名誉所累,甚至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C.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D.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答案 B解析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即富贵的人,鬼神会关注他(被鬼神盯上,被鬼神厌弃)。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君子们)确实是看到了那重大的(道理),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2)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参考译文 普通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凭借来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普通人中有为人高尚的人,(他们)都一生沉寂,暗暗地隐藏自己。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君子们)确实是看到了那重大的(道理),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论语》记载,齐景公有四千匹骏马,竟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相提并论。我曾经对这个说法推论,自从秦汉以来,到现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数得清?正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从容不迫地行动时,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他们与当日的忙忙碌碌地生、庸碌无为地死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写信给我,让我给它作记。周代末年,庄生怜恤天下的士人深陷于势利,为毁谤和荣誉所淹没,所以著书告诫人们暗暗地藏起锋芒,如所称许的董梧、宜僚、壶子这些人,多次表达这个意思。而扬雄也说道:“旺盛的火必灭,隆隆雷声终究消失。富贵的人,鬼神会关注他(即被鬼神盯上,被鬼神厌弃)。”君子的原则是,内心有所得,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自己认为退藏其实就是世上最显耀的。像那些在辉耀的人生旅途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结、意兴阑珊,追求像寻常的不得志穷困的人的生活却不能得到,怎么能看到值得称作辉煌的东西呢?我替他详尽地陈述个中原因,希望坚定孟容的志向;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四、语言运用11.把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为抒发自己的感想而写成的一篇重要游记。12.请根据句意,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常常坚持各自的政见,激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两人经常作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 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答案 当初安石不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