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面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观:景观,景象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答案(D。明:动词,照明。)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B.不出,火且尽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遂与之俱出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寿毕,请以剑舞 答案B。(副词,将,将要。A.表转折,却/表顺承,可不译。C.介词,跟/并列连词,和。D.连词,而/介词,用。)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④于是余有叹焉。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⑦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A.②④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⑧D.②③⑤⑦ 答案C。(十一:十分之一。于是:在这(件事)上。非常:不同一般。至于:到达。)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第三段集中抒发了作者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B.“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由叙事而自然转入议论。 C.作者先托古人,说明今人若要有所得,也必须像古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探险览胜。 D.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答案C。(曲解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先托古人并非说明今人也应像古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而是要求现代人要向古人一样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