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8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学案8游褒禅山记
学案 内容感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他的散文议论透辟,词锋尖锐,语言洗练,善于分析问题。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但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以记游为载体,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高境界的学人治学的道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 本篇行文严谨,前后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加以体会。 咬文嚼字 1.字音 华山(huà)庐冢(zhǒnɡ)窈然(yǎo)怠(dài)咎(jiù) 何可胜道(shēng)无物以相之(xiàng)王回深父(fǔ)谬(miù) 2.多音字 3.形近字 4.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读“fǔ”,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5.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法。今义:数词,指十一这个数目。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文中是“对这件事”的意思。今义:连词。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出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地步。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6.一词多义 名 道 文 得 常 然 观 谬
7.词类活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指名,识其本名)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剖析:这里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写作者认为应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剖析:这里介绍前洞和后洞的方位,略述前洞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和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和游后洞之难,揭示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剖析:这里详写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四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简单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因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