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掌握“其”的不同用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意,合作探究,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章阐述的哲理。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褒禅(bāochán)庐冢(zhǒng)音谬(miù)窈然(yǎo)相之(xiàng)卒葬之(zú)仆道(pū)深父(fǔ)咎(jiù)
诵读课文,找出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关键句:“于是余有所叹焉。”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山的心得并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是议论部分。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是记游的结尾,补记部分。
实词1.卒①卒葬之。死②卒相与欢。(《廉颇满怀蔺相如列传》)终于③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士兵2.文①其文漫灭。碑文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3.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4.极①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②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至多,最多
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分析其用法1.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2.①而莫能名者“名”,说清楚,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②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名词用作动词。3.则其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用作动词。
特殊句式(1)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带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2)有碑仆道省略句(3)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介宾后置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通过层层对比可以看出,奇景均在险处;作者当时并没有尽其全力探寻奇景。
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3.“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指的是“我(自己)”。
4.“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距其院东五里“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5.“其”作副词,放在句首,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6.“其”作助词,用来补充音节,不译。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一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4.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②互相,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5.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6.胜①尽,读shēn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类活用1.谬:弄错,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古今异义“非常之观”:“非常”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以(1)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2)作连词用: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文章最后一段补记了同游的四人和时间。面对看似无关紧要的一段记叙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有记游之文传世吗?这又说明王安石与他们有何区别?没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王安石懂得对做过的事反思总结。我们应该学一学王安石,“要回头看”,事后能三思,从自己经验过的事情里抽绎出规则和思想,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由小见大,平中见其,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一生从政坚韧不拔,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曾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宋史·王安石列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布置作业从下列题目当中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1.说“无悔”——读《游褒禅山记》有感2.说“慎取”——读《游褒禅山记》有感3.说“深思”——读《游褒禅山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