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

ID:1072660

大小:6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育实习教案1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阳、穷、咎、极、非常等重点词语;2.归纳:道、盖、文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二)能力目标1.辨析文章中词性活用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句式;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三)德育目标学习借鉴作者“尽吾至”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1.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名词、形容词的词性活用辨析;【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自然段。【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宋朝人喜欢议论,常常利用游记进行说理。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到底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0 二、解题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背景简介本文是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现在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的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三、诵读课文1.听配乐朗诵,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①“华(huá山)”)②庐冢(zhǒng③卒(zù)④仆(pū)⑤今言“华(hūa)”如“华(húa)实”之“华(húa)”者⑥盖音谬(miù)也⑦无物以相(xìàng)之⑧何可胜(shēng)道也哉⑨庐陵萧君圭(guī)君玉⑩余弟安国平父(fǔ)四、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是议论部分;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五、讲析课文第一部分(一)讲析第一段1.学生齐读文段2.翻译每一句,从翻译中带出词语、句式等。(1)重点字词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10 文:“其文漫灭”,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2)特殊句式: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⑤有碑仆道⑥而卒葬之明确:①状语后置句,②③④判断句,②为一般判断句,“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③④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⑤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3、第一段段意:(1)介绍褒禅山概况: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明确:名、寺、洞、碑(2)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初名⑤→指出音谬⑥(二)讲析第二段:1.学生齐读10 注意句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串讲并和学生一起口译,带出词语、句式等。(1)重点词语: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古今异义词)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或:有的人咎:责怪极:形容词做动词,尽情享受。(2)虚词:其:①其下平旷:代词,代指华山洞。②问其深:代词,代指后洞。③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代词,那些④其进愈难:代词,游览的人。⑤而其见愈奇:代词,那些(景观)⑥视其左右:代词,那些(游览的人)⑦其又深:代词,代指后洞。⑧则其至又加少:代词,那些⑨既其出:助词,无义。⑩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悔其随之:代词,我。3.第二段结构及内容分析(1)作者游览了哪些景观?明确:前洞,后洞。(2)洞的特点、游览的人的情况如何?10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3)哪些地方表明游洞结束?明确:“遂与之俱出”。(4)“盖余所至……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写了什么?明确: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5)作者为什么“悔”?明确:“力尚足以入,火上足以明”,却“随之”出。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4、第二段写作手法分析:(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二课时10 一、讲析课文第二部分(一)讲析第三段:1.学生朗读文段2.和学生一起口译,并带出字词、句式等。(1)重点字词:①于是:对于这件事。②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活用)③观:“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之观”,景象。④非常:不平凡。⑤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⑥至于:到,到了。⑦昏惑,使动用法,使……迷乱。(使动)3.文意理解(1)这一段是写游山的心得,那么作者的心得是什么?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吾至”是什么意思?(2)明确: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做最大的努力。4.具体分析:(1)过渡句是哪一句?明确: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起上文,“叹”启示下文,文章由叙事过渡到议论。(2)古人游览情况是怎样的?明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今人(当时)游览情况是怎样的?10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里照应了前文的“前洞”和“后洞”。(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明确:①有志: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②有力: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有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作者对自己这次游洞情况的感叹是什么?明确:“此余之所得也”: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可讥;在己: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在己:无悔;于人:孰能讥之乎?5.问题讨论:(1)“志、力、物”是“能至”“险远”看到“非常直观”的条件,三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①“志、力、物”三者是辨证的关系:首先是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才是“物”。这三个条件其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②说明了要达到目的要有坚定的志向,并不断的努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理想追求的道理。(二)讲析第四段1.请学生朗读文段注意句读: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请学生口译文段,带出重点字词、句式。(1)重点字词10 ①以:以(之),因此。介词省略。②悲:悲叹。③谬:弄错,使……错误,使动用法。④名:说清楚,名词用作动词⑤传:流传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⑥所以:……的原因(的手段)(古今异义词)⑦学者:求学的人,学习的人。(古今异义词)(2)特殊句式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判断句。3.分析提问:(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明确:治学必须“深思慎取”。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文段2.翻译文段3.分析提问:(1)这一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好处是什么?明确: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三、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三第三课时10 一、朗读全文二、通过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全文1.检查课后练习二、三2.完成课后练习一,进一步了解课文前后照应,因事说理的写法。3.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明确: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4.总结归纳文章写作特点: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10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③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三、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有志有力有物奇观在于险远深思而慎取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尽吾志可无悔议论(3、4)记叙(1、2)山寺洞碑1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