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1

ID:1072695

大小:47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宋朝人喜欢议论,常常利用游记进行说理。所以游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重在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但宋朝的游记往往重在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就属于这样的游记。二、作者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即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三、整体思路:全体学生朗读:1、正音:庐冢(zhǒng)盖音谬(miù)也窈(yǎo)然咎(jiù)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王回深父(fǔ)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2、概括大意,并分析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2、记游洞经过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5、写同游者的姓名与时间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步骤1:朗读课文(集体一遍,个人一遍)注意:“华山”之“华”应读作“huá”,不能读作西岳华山的“huà”步骤2:翻译每一句,从翻译中带出句式、词语等。①略,②浮图:(浮屠),佛塔或者佛教徒(和尚)。“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为动词。“于其址”,介词结构,“在这个地方”,状语后置。“卒葬之”,“卒”,死了,省略句,应该是“卒葬(于)之”,省略介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代词,指“埋葬了慧褒和尚”这件事,“名”,起名、命名,名词活用为动词。③所谓:所说的。“庐冢”,屋舍、坟墓,偏义复词,指慧褒墓旁盖的屋舍,慧褒弟子守护慧褒坟墓的屋舍。“……者,……也”,判断句式。④“其”,第一个指“慧空禅院”,第二个指“华山洞”。“以”,因为。“乃”,是。“阳”,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洛阳,淮阴,衡阳。“名”,起名,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句式,有原因判断。⑤“其”,第一个“其”可理解为“它的”,指石碑;第二个“其”可理解为“那些”,指残存的文字。“仆道”,省略句,“仆(于)道”(pū)。“为”,可译为“残存的”,动词。第一个“文”,为“碑文”之意,第二个是“文字”。⑥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大概因为”。谬:miù,错误。步骤3:归纳总结:⑥1、句式: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⑤有碑仆道⑥而卒葬之明确:①状语后置句,②③④判断句,②为一般判断句,“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③④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⑤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2、重点字词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阳:山的南面(也可指水的北面)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miù,错误。仆:倒。漫灭:模糊、磨灭。3、第一段段意:(1)介绍褒禅山概况: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明确:名、寺、洞、碑(2)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初名⑤→指出音谬⑥4、褒禅山的空间方位:如下图所示: 第二段: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④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⑤遂与之俱出。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⑧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⑨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步骤1:朗读一遍(齐读一遍、单独读一遍)注意句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步骤2:串讲并和学生一起口译①其:代词,指华山洞。侧:从侧面,名词用作状语。记游:在洞壁上题写诗文以作留念。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上”,“而向上”,“以”表示顺承。顺着山而向上五六里路。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超过某个数量、范围。穷,走到尽头。虽:即使。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深:深度,名词。③拥火以入:以,而,顺承。其:似乎可以看作是“游览的人”,“游览的人进洞更加艰难,而他们(游览的人)见到的(景观)更加奇特了”。见:见到的(景观),动词活用为名词。④怠:懈怠。且:将药。⑤俱,一起。⑥尚:还。十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之一。即十分之一。其:那些。⑦盖:大概。其:洞。其:那些。至:到的人。名词。⑧方:正当。是:似乎可译为“那时”。“足以”足够来。明:照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⑨其:第一个,助词,无意义;第二个,代词,那个;第三个,代词,活用为“我”。或:有人。咎:责备。之:第一个,他;第二个,的。极:尽,尽情享受。夫:代词,那。步骤3:归纳总结:1、重点词语: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活用)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活用)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活用)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活用)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活用)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活用)或:有的人2、虚词:(1)其:①其下平旷:代词,代指华山洞。②问其深:代词,代指后洞。③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代词,那些④其进愈难:代词,游览的人。⑤而其见愈奇:代词,那些(景观)⑥视其左右:代词,那些(游览的人)⑦其又深:代词,代指后洞。⑧则其至又加少:代词,那些⑨既其出:助词,无义。⑩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悔其随之:代词,我。(2)以:①由山以上五六里:而,连词,顺承。②拥火以入:而,连词,顺承。 ③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来,连词,修饰?3、第二段大意及结构提问:(1)作者游览了哪些景观?(前洞、后洞)(2)洞的特点、游览的人的情况如何?(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3)哪些地方表明游洞结束?(遂与之俱出)(4)“盖余所至……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写了什么?(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注意:追记具体分析如下: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记游华山洞的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悔记游洞经过前洞后洞记游者少窈寒深平旷记游者甚众如图所示:(可作板书设计)4、第二段写作手法分析:(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继续研读课文第三四五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第三段:①于是余有叹焉。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⑦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⑧此余之所得也!步骤1:朗读一遍(齐读一遍、单独读一遍)步骤2:串讲并和学生一起口译①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叹:感叹。焉:句末语气词。②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对于。得:收获。以:因为。其:他们,指古人。求思:探究、思考。之:得,补语的标志。深:深刻。而:而且。无不在:无处不在。③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而,连词,表并列。则:表假设。④而:但是。句子之间的转折。奇伟:奇妙雄伟。瑰怪:珍贵奇特。非常:不同寻常。古今异义。观:景象,景观。名词。险远:险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因而。之:一、二处是“的”,第三处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罕至:很少到达。焉:代词,那里。⑤不随以止:不随(之)以止,随从别人而中止。以:连词,承接。然:但是。⑥怠:懈怠。至于:到达。古今异义。幽暗:幽深、昏暗。昏惑:迷乱,使人迷乱。而:转折,但。物:外物。以:来,目的连词。相:辅助。动词。xiàng。⑦然:但。足以:足够用来。焉:那里。代词。而:但。于:在。为:是。有悔:有所后悔。尽:尽了。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其: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孰:谁。之:他。⑧得:此次游山的心得。步骤3:归纳总结:(4)以可以无悔矣:与“可”组成“可以”,能愿动词夫夷以近:连词,而,并列关系。不随以止也:连词,顺承关系。而又不随以怠:连词,顺承关系。无物以相之:连词,来。足以至焉:连词,来。以其求思:连词,表原因。(1)焉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代词,那里。人之所罕至焉:(2)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动词,观察。1、重点词语:(3)于于是余有叹焉:介词,对于。于人为可讥:介词,在。常在于险远:介词,在。至于幽暗昏惑:介词,到。古人之观于天地:介词,对于。(5)之孰能讥之乎:代词,他。以其求思之深:助词,得。补语标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助词,的。人之所罕至焉:助词,取消独立性。无物以相之:代词,他。古人之观于天地:助词,取消独立性。此余之所得也:助词,的。(6)古今异义:可以无悔矣,:古今意义相同。往往有得:古今意义相同。非常之观,:不寻常,古今异义。然力足以至焉:古今意义相同。至于幽暗昏惑:到达。古今异义。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古今异义。(7)其其孰能讥之乎: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难道。2、文意理解这一段是写游山的心得,那么作者的心得是什么?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作以总结(1)过渡句是哪一句?①于是余有叹焉。(2)古人游览情况是怎样的?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今人(当时)游览情况是怎样的?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志向: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自身的力量: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外物的辅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作者对自己这次游洞情况的感叹是?“此余之所得也”: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可讥;在己: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在己:无悔;于人:孰能讥之乎?归纳结构示意图:有力:不随以怠尽吾志而不能至者,无悔、无讥物:相之有志:不随以止奇观常在险远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第四段: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步骤1:朗读课文(集体一遍,个人一遍)注意:句读,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步骤2:翻译串讲①于:对于。仆碑:倒了的石碑。以:以(之),因此。介词省略。悲:悲叹。夫:那,指示代词。之:两个“之”都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谬:弄错,使……错误,使动用法。其传:它的(古书)流传的(文字)。传:动词用作名词。莫:没有人。名:说清楚,名词用作动词。胜:尽。道:说。②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的手段),深思而慎取: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之:代词,古书。学者: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步骤3:归纳总结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作者借仆碑抒发感慨,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 ,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第四段: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步骤1:朗读课文(集体一遍,个人一遍)注意:父:通“甫”,读“fǔ”步骤2:翻译串讲①介绍古代人的称谓(可根据情况简单介绍)【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称号】敬称或自称: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称谥号】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称斋名】南宋诗人杨万里称为杨诚斋;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称籍贯】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称其王右军;王维世称王右丞;杜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步骤3:归纳总结1、这一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3、讲解课文练习及“课堂氧吧”【教学过程】一、结构特色:1、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列表示意如下页:记叙部分照应议论部分第1段第4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结论:要深思而慎取第2段第3段(前洞)“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途随怠者出,“方是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启下)(承上)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要有志2、本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3、本文把游山和治学如何联系在一起的?(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思路:碑→→→→→→→→→→→→古书↓↓仆道、其文漫灭→→→→→→→→→不存→→→→→→(治学)要深思而慎取↓↓(似乎用“类比”的方法)“花山”本名谬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本文第3段中谈到要达到目的的三个条件:自身志向、自身力量、外物辅助。从作者游洞来说,“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说明“自身力量、外物辅助两个条件已经具备,但作者一行四人仍然“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究其原因是“非有志者不能至”,这样就紧扣第二段的游洞经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个观点虽然从具体的游山游洞过程中得出的,但它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当然也适合于“治学”。4、结构示意图:二、写作特点: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详略↓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第一部分记游详前洞略↓补叙经过、写心情↑略略详经过详1.介绍褒禅山概况2.记华山洞经过后洞 略议物议力详↓华山洞的心得略↑详第二部分议论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