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文本疏通(1)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现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①浮图:梵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河山。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禅山麓。 ③
以故:因为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的“文”不同。 ⑧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⑨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③,──谓之后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⑤愈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⑥。[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⑧记之者已少。[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时⑩,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既其出⑿,则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⒁。[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①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②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③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虽:即使。穷:穷尽。 ④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⑤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⑥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⑦
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⑧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⑨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⑩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⑾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⑿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⒀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责怪。其:那,那些。 ⒁
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二层,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