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开课时间:2012年9月3日开课班级:高二(1)班开课者:汕头市翠英中学李丽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与本文相关的知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3、学习和借鉴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课堂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明白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3、重视诵读训练,落实背诵要求,联系旧有的知识,温故知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领悟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教学难点】课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导学法:读顺、读懂、读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读顺全篇课文和研读第1-2自然段,第二课时主要研读第3-6自然段,第三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读悟以及写作训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和内容】1、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与本文相关的知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研读第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关于作家作品1、介绍作者2、写作背景3
三、明确学习目标1、研读第1-2自然段。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3、了解第1-2自然段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音频。2、正音。3、梳理文章的结构。①(1~2)记叙——游山经过。②(3~4)议论——游山心得。③(5~6)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姓名及作记时间。五、研读第1-2自然段1、学生朗读课文。2、解决学生理解有障碍的字、词、句。3、把握文段大意。4、深入研读课文。(1)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2)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描写前洞、后洞?六、课堂总结(板书)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1、褒禅山概况华山洞名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记叙游山经过指出音谬平旷前洞略述前洞后洞概况对比记游者甚众窈、寒、深后洞2、游洞之经过记游者少详记游后洞的经过:深→难→奇补叙出洞后的心情:悔七、布置作业1、顺畅地背诵第1—2自然段,熟读第3—6自然段。2、划出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思考它们的深刻含义。3、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写在作业本。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