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來进行说明。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分析:木课是人教版高屮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语言难度适屮,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兀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王安石写就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蒂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这來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本单元在语法方血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高二学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不是查找资料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过去教学这篇课文,多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逐段研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现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侧匝于指导学生熟读精思,教师讲解毎节课在15-20分钟之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二、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分析根据如上的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H标,我所确立木课的教学策略是“言”、“文”并重,以“言”为突破口,以学生涌读讨论为主,完成对文本的审美和智慧的汲取。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2)过程与方法:指导涌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出说理的写法。教学重点:匝点枳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教学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三、教学方法《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日标和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反复诵读:这是木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四、学习方法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五、教学流程前置学习:课前借助丁•具书熟读课文。(-)导入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问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与以往所学的文章有何区别。(二)文体简介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乖大爭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
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现当代文学屮,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屮以翦们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为代表。(三〉作者及背景简介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两临川)人。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蘇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悄拔,在唐宋八大家屮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2、写作背景:木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4月,辞职冋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III,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3、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屮,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四)文言知识归纳(详见备注)(五))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科疏通字词句。2、理清文章思路:山题H可知这是一篇游记,那么文章哪些地方在记游?明确:1、2两段。问:那么3、4、5段又写什么内容呢?明确:3、4两段议论,第5段交代同游者(补叙)问:山此文章可划分为儿个部分?怎样划分?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1层(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2层(第2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1层(第3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2层(第4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小结: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然后山此引发议论,最后补叙同游者。(六)、品读课文1、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明确:褒禅山(山名)一名字山來——禅院一华山洞——仆碑,以山名起,以考证山名作结,环环相扣。原因:写仆碑是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2、第二段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略写前洞(19字)。这一段屮的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來而记之者己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次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作者游洞出來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4、齐读第三段,思考:木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有8句话,可分五层意思:®1句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12句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13句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耕神对比。%14、5、6句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17、8句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冋答。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屮继续寻找答案。(略)小结:归纳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H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爭之理,也是成就一切爭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5、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思考:%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1“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小结:《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这是从个别到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英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6、学生自山朗读第五段,思考:作者最后交代同游者的姓名、籍贯,是不是赘语呢?明确:不是。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与前文游记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等内容相呼应。②最后交代同游者的姓名、籍贯,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③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七)了解文章艺术特色1.因爭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屮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朿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來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垂。议游华山洞的心得萇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木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Z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
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増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A)拓展探究1、本文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木來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一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來,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一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來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2、有人认为本文第一段“褒禅山亦……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密切,为赘语,宜删去。你觉得如何呢?明确:不能删去。理山如下:第一,木文标题为“游褒禅山记”,自然要首提此山之名的山來;第二,山名之正误也是后文发议论的一个根据,故还是要提;第三,游洞是记叙的重点,必须以裁空禅院为参照物,使读者明确洞址,再以洞为参照物,指出仆碑的位置。这些文字从面到点,山远到近,山历史到现状,体现了严密的历史顺序和空间顺序,以山名赴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故不能删。3、有人认为假若王安石与其弟弟和朋友一味地走下去,也许会出危险,所以有人及时提议返冋,应该值得肯定;做学问也是如此,如果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如何看待这些说法?明确:观点一:若只从探险的角度来看,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提倡探险,但毕竟生命最可贵,所以安全应放在首位。但此文作者行文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讨论洞屮探险的本身,而重在抒发山此爭引发的感叹:完成事业,志、物、力必须同时具备,而志最重要。所以,我们不必讨论提前出洞行为的正确与否。那么,做学问蛮干,会不会有好效果?当然不会。但何谓“蛮干”呢?这个概念不清楚。文中并没有“蛮干”,而是强调要有“志”治学。故以上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可不赞同。观点二:我认为,做学问也有蛮干的时候,如条件不具备,资料不全面,却彼要去研究某一个超前的问题。如果一千年前的人研究宇宙飞船,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只补充这一点,因为观点一的说法太绝对。总评:两个观点想得很深,说得也好。第一个观点着眼于文章内容之间的照应关系,分析得很透彻;第二个观点着眼于文章观点的科学性。各位同学的观点颇有辩证性,能给人以启示。课堂小结: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诗中,闪輝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粘华。让我们永远秉承民族优秀人物的思想光辉和稱神品格,规划好自己未來的人生,解练自己的品质与意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九〉作业设计西哲云“我思故我在”,可见有自己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结合本文的学习,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认识,要有独到的见解。完成课后习题六、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根据教学垂点和本课特色,我的板书分预设和生成两块。预设板书设计为结构思路和写作特点。生成板书以强调和答疑为主。《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游洞(前洞一后洞〉后洞(2)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写作特色即事说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备注:1、通假字:长乐王冋深父:“父”通“甫”,Fii,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2、古今异义%1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完毕。%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菲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表原因,……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往往表结果。“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山前一事引起的。%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达到某种程度。3、一词多义【道】有碑仆道(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说,讲)【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这里指单个文字)其其文漫灭(文章,文屮指碑文)【然】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來而记之者已少(连词,然而、但是)【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称名,命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考(说明、说出、解释)【得】而余亦悔英随Z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观)【谬】盖音谬也(形容词,错误)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弄错)【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一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1距其院东五里一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1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代仆碑)。%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一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木名,不用现代语代词。%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1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代词,指自己。%1既其出一助词,无义。%1视其左右一代词,洞,洞壁。
(1D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⑫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在本文中有四种用袪: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副词,放在句首,表反诘语气,译为“难道”④助词,无实意。⑤物主代词【夫】%1作代词,常放在名词之前,表近指与远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表远指,相当于“那”)%1助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不必译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或“了”。悲夫!【于】%1介词,对,对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角;于人为可讥;余于仆碑%1介词,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介词,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介词,不译。常在于险远%1组成复音虚词“于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同)。于是余有叹焉【以】作介词用:%1因、山于。以故其后名之口'‘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凭。可以无悔作连词用:%1相当于“而”:余与四人拥火而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险以远”;“由山以上”。%1相当于“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与“所”结合,相当于“……的原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之】%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曽,往往有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而世之奇伟、瑰怪、菲常之观(结构助词“的”)%1常在于险远,而人Z所罕至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代词)%1其孰能讥之乎(代词)%1此余之所得也(结构助词“的”)4、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1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1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1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1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阴僻远的地方)%1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1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名词作动词,贾怪)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5、文言句式①判断句今所谓惫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潘的“……的原因”%1倒装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角虫、吗曽(介词结构后置)%1省略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动词“随”后省略了宾语“之”)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然力足以至焉(此句为转折复句,‘'焉”后后省略了另一句'‘而不至”)6、相关成语谍小慎微:对细微的爭也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意同“深思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