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清文章结构。〖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_____,号____,封荆国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家,__________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学习过程〗一、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庐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有穴窈()然则或咎()其欲出者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王回深父()(二).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大王见臣列观()2.此余之所得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答:2、作者发了哪些议论?答:3、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后一点呢?答:4、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第一层(第一段)第二层(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三、四段)第一层(第三段)第二层(第四段)第三部分(第五段)《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二)
【教学目标】1、研习第一、二语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2、合作探讨一、二两段,理解文意,背诵课文。3、掌握词类活用、判断句的特点,熟练翻译课文。一、研习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分析总结句式特点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思考:文中还有哪些句和以上句子属同类?3、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明确:二、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线的词句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2、文段分析,思考:(1)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哪些地方?结果怎样?(2)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a——b——c——
d——(3)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三、当堂作业:1.背诵课文一二段,复习文中的文言虚实词2.归纳文中“乃”、“道”、“盖”、“文”、“然”“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3.理清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虚实词掌握词类的活用;
2.理解“非常”“至于”“学者”等古今异义词;3.找出作者游山得出的心得,把握文章的主旨。一、研习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于是予有叹()2、往往有得()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4、夷以近……险以远()5、古人之观于天地()6、非常之观()7、常在于险远()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至于幽暗昏惑()10、于人为可讥()()11、其孰能讥之乎()(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不随以止也——此余之所得也()(三)积累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于是余有叹焉()(四)文段分析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明确: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明确: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明确:4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照应第二段:第三段:照应第二段:结论:二、研习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思考题:1、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第一段结论:2、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三、研习第五段,思考:同游的是那些人?叫什么名字?四、课堂小结:1、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诵脉络。(褒禅山命名由来)原文:()学取游(议论的基础)原文:者之褒(游洞经过)尽可不。禅吾以可山志无以记而悔不(游洞心得)不矣深能。思至而()者慎(记叙的深化),(借仆碑抒发感慨)2、填空本文把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的道理。3、语言表达:合作探讨,归纳本文主题,展示精彩表述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示?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