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2016年12月26日第19周16级语文教研组李春发【教学目标】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重点难点】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积累。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本课学习目标: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三、作者简介:1、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正音:褒bāo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音谬miù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咎jiù其欲瑰guī怪相xiàng之深父fǔ胜shēng道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动,筑舍定居。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动,命名。距其院东五里东: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表判断,是阳:山南水北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_、山之__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留个思考的悬念,到第2课时第四段再做分析)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二)第二段:重点词句:有泉侧出侧:名→状,从旁边问其深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动,到尽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名,到达的人加:更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咎:责怪,埋怨译文: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4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第二课时(三)第三段:重点词句:于是予有叹于是:对于/这件事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名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观察,动词非常之观非常:不平常观: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到达/帮助至于幽暗昏惑幽暗昏惑: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于人为可讥于:对于为: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译文: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体力,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会讥笑他呢?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志—志向(决定作用)力—力量(能力、毅力)物—外物(辅助条件)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
(四)第四段:重点词句后世之谬其传弄错,谬: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莫:没有人名: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完道: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译文: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籍的不复存在,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六、结构板书:4
附:一、文言虚词用法(一)“其”字的用法: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指仆碑4、问其深,代词,它,指洞穴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指好游者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他们,指游客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代词,他们,指古人7、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代词,指自己9、既其出助词,无义10、视其左右代词,它,指洞壁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13、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二)“以”字的用法: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2.由山以上五六里而,往3.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因为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修饰,而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因为8.夫夷以近而,并列9.不随以止也承接(三)“而”字的用法:1.而卒葬之承接或递进2.而记游者甚众因果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并列、因果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递进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转折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递进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转折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因果二、关于王安石的故事《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东坡道:”求老太师命题平易。”荆公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以观子赡妙才。”命童儿取纸笔过来。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荆公问道:“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荆公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游览?”东坡答应道:“是。”荆公道:“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求于瞻对之。苏州对云:‘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云,‘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荆公晓得东坡受了些腌赞,终惜其才。明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后人评这篇话道: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因作诗戒世云: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写此文十六年后(1070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三、游览路线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