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熊芸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熊芸

ID:1073141

大小:39.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第三段),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四段)。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设定两个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我把重点定在研习第三自然段这个重点段落及掌握“其”字用法上,引导学生思考“游洞心得”,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增强学生的思考拓展能力。二、学情分析高一(1)班学生虽然潜力大,但是在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上却不是很好,理解本文重点段落中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及学习“其”字用法,依然会让学生觉得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我想把这堂课作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归纳课,引导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掌握“其”字用法。引发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第三段包含的深刻道理:由“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感悟到“志”、“力”、“物”对于达到生活、学问乃至事业的目标的重要性,尤其是“志”的核心作用。2.学习本文中“其”的意义与用法。(二)能力目标学习“其”字用法及理解本文重点段落中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三)情感目标领会“志”、“力”、“物”对于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四、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领会“志”、“力”、“物”对于达到生活、学问乃至事业的目标的重要性,尤其是“志”的核心作用。2、掌握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五、教学难点领会“志”、“力”、“物”对于学习、生活、工作的的重要性。六、教学策略采取独立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1 习的主导者。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文言文需要小组协作。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反馈法---新知识需要及时整理。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八、课型:多媒体常规课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准备给学生发放本课重点虚词的练习,让学生独立自学本课重点虚词。十一、教学过程(一)、导入牛顿看到一个苹果砸下来,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沸腾顶起了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王安石游褒禅山又得到什么体会呢?(二)、提出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第一:分析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第二:掌握“其”字的用法(三)、课文分析:(1)先来完成第一教学目标,提问:《游褒禅山记》的字词翻译已经过完,今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脉络文章脉络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记叙议论的基础褒游洞的经过禅山游华山洞的心得记议论记叙的深化借仆碑抒发感慨(2)请大家找出本文中的重点段落,并阐述理由。明确: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议论段。(学生可能说出是第四段,可以稍加讨论,作一点分析,点明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而把游洞得出的感悟浓墨重彩的反复议论的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2 (3)这次游览后作者是什么心情?原因是什么?明确:后悔明确:原因是“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第三段中,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所得”是什么?(学生讨论环节)明确:①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是“求思之深”,即古人有所感悟的原因是经过深入地探求和思考。②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三个条件。分析: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双重否定的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直接理解过来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学生可能说出其他答案,可以稍加引导。对不正确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再次点明作者的“所得”是由游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感悟出来的。)(5)作者对于“志”“力”“物”三者思考一番以后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条件?怎样才能“无悔”、无“可讥”。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志最重要。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力”和“物”都具备,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6)作者得出的这个结论是随便发发感慨呢,还是生活中确实也如此呢?从作者的变法经历去谈,言行确是一致:(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做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不惧不悔,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再为相,再被迫辞官。在新法被废除后郁然病逝。这是真正的言行一致,为了自己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留任何遗憾。真正应了那句“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7)刚刚给出的材料,其实也是一个作文素材啊!如果在考试中给出这则材料让你写一篇作文,请同学说说你会从哪些角度去写?学生讨论:尽力而无悔坚持教师分析:(多媒体展示)作文角度:一、尽力就无悔二、要有志三、要有毅力(四)第二教学目标:掌握“其”的多种用法1、让学生独立完成先前发放的练习,让他们给第一题中的10个“其”字归类(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其文漫灭(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 (5)其好游者不能也(6)后世之其而莫能名者(7)既其出(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也(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0)其孰能之乎(1)指示代,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第三人称代,相当于“它”(他),“它”(他)(3)第三人称代,表属关系,作“它的”(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自己”(5)气副,表示反气,可“道”(6)句中气助,无2、学生,老小。(多媒体展示)3、充:(多媒体展示)“其”字有些用法:(1)其极刑,曰:“我,即先刺心;否,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假如)(2)子以秦将救乎,其不乎?(是⋯是⋯)4 (3)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其中的)(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5)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你)4、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其”字的用法人称代代指示代他(们),它(们)(的)你(们),你(们)的我(们),自己(的)这(里),那(些)其中指代对象连词表:是⋯是⋯表假:如果,假如表商量:是副表反:道表揣:大概助音,不翻表祈使:一定(五)课堂小结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深刻的启示,这也教会了我们不要只会昂头看风景,多思才能多得。十二、作业布置给课文中其他“其”字归类十三、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志→尽吾志,可无悔游洞心得力物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