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 [A项,“所以”相当于“……的缘故”。B项,“非常”是“不平凡”的意思。D项,“至于”是“到……”的意思。]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 [A项,“侧”是名词作状语;C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3.将下列句子按句式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4522093】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此余之所得也⑤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②⑥/①⑦/③④⑤D.①/③/②④⑤⑥⑦A [①状语后置句,“舍于其址”应为“于其址舍”;②省略句,应为“仆(于)道”;③“……者,……也”式判断句;④“……也”式判断句;⑤“……11/11
者,……也”式判断句;⑥“……者,……也”式判断句;⑦“……也”式判断句。]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下列各句中“观”字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14522094】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 [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6.下列句中加点词和“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C.有泉侧出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B [B项,“明”和例句中的“穷”都是形容词作动词。A项,“舍”是名词作动词;C项,“侧”是名词作状语;D项,“险远”是形容词作名词。]7.把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导学号:14522095】《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刚辞去舒州通判之职。他与弟弟以及两位朋友同游褒禅山后,写成了此篇游记,抒发自己的感想。11/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仔细阅读题中所给的句子,确定一个主干句,如“《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然后把其他相关的内容作为修饰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补充进去即可。【答案】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辞去舒州通判之职后,与弟弟以及两位朋友同游褒禅山以后写成的一篇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8.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者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它们的作用。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查的对象是比喻。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课文中讲的三者的重要性,然后找到与本体相关的喻体,再根据喻体的特点揭示“志”“力”“物”的作用。【答案】 (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推动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人们就会迷路。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一般来说,①________________,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②________________。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③________________。【解析】 整个语段所讲的是科学,根据“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推知第①空为: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根据前面“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可以推知第②空为:目的在于改造自然;最后是对前面语段的总结,强调二者的关系,11/11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第③空可填“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答案】 ①科学解决理论问题 ②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③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1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开书店开成一种“现象”,无疑是对诚品书店的至高褒奖。诚品书店已不只是一家书店,它是所有文艺青年心中的打卡圣地,甚至成了一个不是旅游景点的旅游景点——来到台北,到“传说中”的诚品书店去看看,这是很多游客旅行的唯一目的。诚品对实体书店行业的意义在于,它给书店这个概念带来了新的内涵——书店不仅是卖书的,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这是公众享受文化生活的最佳阵地。①它不一定是所有文艺青年心中的打卡圣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这不一定是所有游客旅行的唯一目的 ③这不一定是所有公众享受文化生活的理想阵地二、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导学号:14522096】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壃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11/11
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壃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壃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壃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壃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C [根据“可用之才”断定第一句“人才”是一个词语,不可分割,排除A、D两项,根据介词结构“以……为”排除B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11/11
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A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须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B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11/11
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11/11
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都中生七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年少,颇易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吴江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阙,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为立生祠服阕,除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乃如前除盐亭灶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选自《元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为立生祠/B.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为立生祠/C.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为立生祠/11/11
D.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为立生祠/A [“曰”的主语为“都中”,因此“都中曰”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项;“非臣下所敢当”为判断句,如果“敢当”中间断开,则该句没有谓语,可排除C、D两项。结合翻译也可断句。]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B.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形状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C.廉访使,宋、元时期官职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访”,意为考察、察访。D.循吏,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D [“不考虑民情”“一概遵循上级指令”错误。]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B.王都中注重教化,边民悦服。他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C.王都中一心为公,淡泊名利。他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设置盐亭灶户,并走访落实;他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认为他付出很多。D.王都中功业卓著,成就多样。他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也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著有诗集三卷。C [“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错,应该是冒着被怨恨、指责的危险;“付出很多”理解错误,这里“多”是“称赞”的意思。]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11/11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王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2)检查其生产条件的高低而予以增减赋税,既完成了任务,赋税也丰富了,于公于私都对此感到有利。【参考译文】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父亲王积翁,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谕,在海上遇害。王都中七岁时,跟随母亲到朝廷陈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对此非常同情,给旅费让他们回南方,并赐平江田八千亩、住宅一所。不久世祖又感念其父功绩,特授王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一职,此时王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看他年轻,很轻视他。王都中遇到事情都进行分析,动辄抓住要害,(因此)僚属都感到惊愕,(于是)不敢欺骗他。昆山有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官府八年没有裁断,王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吴江学校房屋破败很久未修理,而郡守一职空缺,王都中说:“圣人之道,大家遵守,为何只有一个郡守能做?”于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典礼殿堂。任期满后,改任郴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之上流,溪洞徭獠往来于民间,(郴州百姓)惧其强悍、狡猾,没有人敢与他们进行贸易。王都中以恩德关怀他们(徭獠),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徭獠都心悦诚服。郴州百姓受蛮人风俗影响,喜好争斗,王都中于是大力修建学校舍堂,陈列笾豆簠簋等祭祀用品,演奏笙磬琴瑟等乐器,让民众熟悉古代先王的礼乐教化的器物,并请大儒在学校舍堂中进行教育,用义理开导教化他们,(终于)使民俗有了改变。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官仓的米,分三等价,王都中以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让老百姓前去购买。父老们有人把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给他,王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不是臣子敢承当的。”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服丧期满,官拜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大臣上奏说国民生计没有比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更重要的。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主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施行。王都中说:“做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责,怎么能做成事情?”于是走遍了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条件的高低而予以增减赋税,既完成了任务,赋税也丰富了,于公于私都对此感到有利。因身体有疾辞官回家,11/11
至正元年逝世。追赠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王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绩和受到的赞誉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善良守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而他清白的情操,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朝廷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人们因此更加称赞他。幼年留在京师,等到拜许衡为师,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著有三卷诗集。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