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读自己——《游褒禅山记》教学探幽摘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学到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关键词:语文教学勤于思考理性认识罗曼财会论文,..摘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学到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关键词:语文教学勤于思考理性认识罗曼·罗兰曾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者检查自己。”一篇好文章或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被广为传颂、经久不衰,往往是因为它写出了人们所共有的情感或是它的作者高蹈出世,目光如炬,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让人心生敬意。人们在读这些作品时,常常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自己的反面,从而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游褒禅山记》就是一篇这样的好文章。
《游褒禅山记》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初中时学生学过的《醉翁亭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其中有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关于这点学生一对比就能理解。那么王安石的这篇游记与一般的游记又有哪些不同呢?我由此提出了问题:《游褒禅山记》是否以表现山水之美,以记为主,以感为辅?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些自然景观(用原文语句作答)?2.作者发了哪些议论?观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寻找到了答案:1.所观之景:山、院、前洞、后洞、碑;所思: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接着我继续发问:所记之景用笔一样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发现文章描写的重点是记游后洞的感受和对仆碑的文字的考证。并且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都是为后面所发议论埋下伏笔,后面所发议论的部分,都回应了前面的记叙。文章结构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通过初步的分析,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写作脉络,有利于他们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也有利于增加积累文言文知识和提高阅读技能。
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本单元的教学意图在于通过阅读以山水为题材的文章吸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力和对人生的思考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该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我又趁热打铁抛出问题:那么《游褒禅山记》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不难得出答案:(1)勤于思考,及时反思总结。(2)人要有志。(3)学者要求真,有实践考察的精神。以上是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千百年来,游褒禅山的人肯定不在少数,然而有记传世的只有王安石一人,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们更大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到时机成熟,我又给学生们介绍了王安石的几首诗:《登飞来峰》、《乌江亭》和《明妃曲(其一)》。通过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王安石作为文学家,他往往不拘泥于前人旧说,见解独到,独具慧眼。明末清初吕留良曾评价《游褒禅山记》说:“以游喻学”。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也说:“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二者皆认为《游褒禅山记》是借游山立意于学道。而近人林纾说:“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
由此可见,作者除了具有纯文学家严密清晰的思维外还具有一般文学家所不具备的深刻独到的理性深度,这甚至与王安石十多年后推行新法的精神相联系,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名相超越现实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最后我告诉学生:一般人,游玩者多,玩味者少,所以我们应该学一学王安石,“要回头看”,事后能三思,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里提炼出规则和思想,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同样,我们今天阅读《游褒禅山记》是重温前人的经验,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前人的东西“深思”之、“慎取”之。这才是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意义之所在,并不仅仅是知道或背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等精辟的道理和优美的词句。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要在书中读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不能只做一个看海者,我们要做一个探索者,去探寻它的神秘,去汲取它的营养,去发掘它那无穷无尽的宝藏。通过讲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我想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一点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不无裨益,而这不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