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返的游览流芳千古的美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shì)文,又称王文公。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常识
兼具记游与议论,是游记的变格。[记]:属于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文言句式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状语后置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相当于“它”(他、她、他们)。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她、他们)的”。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代词副词,表示反问等语气,可译为“难道”等。如“其孰能讥之乎”;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助词,无实在意义,如“既其出”。“其”字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其文漫灭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7、其下平旷8、问其深9、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13、盖其又深14、则其至又加少矣15、既其出16、则或咎其欲出者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9、其孰能讥之乎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则其好游者不能穷然视其左右盖其又深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其出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相当于“它”(他、她、他们)。相当于“它(他、她、他们)的”。3、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4、助词,无实在意义。请根据所学的“其”字的知识,连线。课堂练习
虚词二:以“以”在文中也出现得比较多,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3.表示目的或结果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由山以上五六里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7、不随以止也8、而又不随以怠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哪几段记游?2、哪几段主要是议论?第1、2段记游第3、4段议论第5段是补记听读课文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
议论有根有椐,处处从前面游山的经历说起。记叙和议论,前后呼应,紧密结合。归纳小结记叙惜墨如金,紧扣游山的经历,笔笔都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拓展加油加油加油!!!欧莎,你还要更努力啊~太多的人都想考好·····但是好成绩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