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的第二部分溶解的第一课,这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总体上满意,由于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过程也相对顺利高效,学生实验探究充分而且有效,学生很好地建构了“溶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锻炼了科学思维水平。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1.科学概念的渐进式建构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关于溶解的前概念,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
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本堂课从一杯糖水、一杯白开水的比较开始,让学生观察糖由于溶在水中会看不见,初步地建立溶解是一种物质在水中会分解成让我们肉眼看不见物体微粒的一种状态。接着出示盐、沙、面粉三种物质让学生预测,谁会溶解在水中让我们看不见。再自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在实验的观察记录中我再引入物质在水中搅拌后是否有沉淀现象。让学生建立物质溶解在水中还必须满足不能出现沉淀的现象这一特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溶解的概念的建构。在学生清楚了盐在水中既能让我们看不见了,又没有产生沉淀现象,说明盐能溶解在水中,而沙则相反。由于面粉在水中的现象没有像盐和沙那么明显,很多学生在对于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意见不一,这时自然过渡到过滤实验,让学生通过把物体与水的混合液经过过滤装置,看在水中的物体是否能被过滤出来判断物体能否被溶解,从而让学生建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那必须是这种物体能被过滤掉。反之我们则称这种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科学概念,到此经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实验观察让学生初步地建立有关物体在水中是否能溶解的科学概念。2.实验探究前的指导到位合理本课涉及到两个实验。第一个是进行盐、沙、面粉的溶解,第二个是对盐、沙、面粉与水混合液的过滤。在第一个实验前,我直接出示实验记录单,让学生先仔细阅览,再指名学生根据记录单说出实验的步骤和要求。随后在老师补充了一两个要点后直接进行实验。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清楚了实验的操作。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与探究,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第二个实验,从面粉是否能溶解的疑惑中引申出一个新的过滤实验,由于过滤实验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较为陌生。我先出现过滤实验装置,简要地了解的实验器材后,通过一段实验操作的视频,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清实验步骤和要求,由于是通过观看动态的视频图像,这样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的操作也就不存在问题了,在提示几个要点立刻进行实验。全班8个小组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操作,做到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清晰,目标达成到位。3.在交流思辩中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探究核心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思维应该贯穿课堂的全过程,可以说没有思维的教学活动是缺少意义的。而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在第一次实验后的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辨很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先以一个学生的观察记录表为蓝本,引导学生对照提出不同的观察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如一个学生提出对于食盐溶解后会不会产生沉淀现象提出疑问,追问他认为盐溶解后会产生沉淀的依据,他根据自己的思维振振有词地说如果我在水中放了很多的盐,虽然一部分会溶解掉,但那些溶解不掉的盐难道不会沉淀下来。我当时就给予他肯定。学生看似不合理的回答,其实他的背后有他的思维参与在里面。在讲到面粉是否溶解的问题,有些学生认为能溶解,认为杯中的白色液体就是面粉溶解在水中的体现。因为与沙与水的混合液比较,不能在面粉与水的混合液看到明显的固体面粉。而有些学生则认为面粉不能溶解,依据是,液体变成了乳白色,与盐溶液的透明形成对比,盐在水中很明显看不见的,而液体的乳白色说明面粉虽然在水中,但我们还是看得见的。学生的互不认同的观点,充分地说明学生的思维在运转,在碰撞。科学教学有时不在于得出一个多么可信的答案,而在于学生科学学习中进行探究、思维的过程,其实这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4.在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上,我注重了简洁易记的特点,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录以及交流。比如在实验记录单1中,内容第一项是让学生观察记录这三种物质原来的样子,这不能少。第二项、和第三项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现象对于是否能看见微粒、是否有沉淀打上“√”或“×”,最后一项是让学生判断是否能溶解填“能”或“不能”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完成起来简单易懂,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实验和观察,而不必再记录单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由于记录单便于记录,我让每个学生人手一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观察中来,不至于造成一人记录而其他人没事可做的现象。实验记录单2也是一样,过滤纸上是否有物体留下(填“有”或“没有”)说明物体是否能被过滤出来(填“能”或“不能”)判断物体能否溶解(填“能”或“不能”)。一张小小的记录单,但他的设计的表达的理念也是很讲究的,我们只有充分为学生的探究实验铺路和让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提升科学素养。5.还有待改进的地方课堂上交流的效率还有待于提高,我们知道交流是信息相互流动的过程,无论是发送信息或者是获取信息,都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动,正如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有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样。课堂上必须避免那种漫无目的、东拉西扯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交流方向。学生在交流比较盐、沙、面粉在水中搅拌后的现象时,有些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偏离,在这里如果教师采取正确的理答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感觉自己的理答和引导没有做好,学生越说越远,浪费了很多时间,造成后面的过滤实验显得有点匆忙。其次,在教学开始时,怎样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前概念组织教学感觉还不够到位,由于想保证学生的探究实验时间的充足,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阐述本来对于溶解的理解,比如在出示盐、沙、面粉后提问学生谁能溶解谁又不会溶解,学生回答后,如果再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这样就能充分暴露学生对于溶解的前概念,但我在教学时忽略了这点,现在觉得比较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