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简案 课程标准分解:1.课程标准选修比分要求高中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古今中外优秀散文”主要是指《现代散文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而“古代散文”只能是眼前的《唐宋八大家散文》。2.课程标准意在让教学对象“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落实在本文教学中,主要是:一般认为本赋基调消极低沉,作为读者,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列举理由说出自己的理解。3.本文毕竟是文言文,今天的高中学生首先应该把它当做文言来学习;而教学要求侧重强调其作为散文的教学目标,是不完全符合高中教学实际的。因此,在《唐宋八大家散文》教学中落实文言文教学要求是必要的。目标叙写:1、何满子教授在《古文鉴赏辞典》中说过:“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学生(行为主体)愿意(行为动词)在课堂及早读中(行为条件)大声乃至摇头晃脑(表现程度)的诵读,这是进一步解读内容的前提。2、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教师列举,学生可以辨认并解释说明其意义和用法;关键的文言语句,结合已有知识积累口头或书面当堂翻译。3.审视思想内容,给予评价:一般认为本赋基调消极低沉,作为读者,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列举理由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对苏轼颇有研究的曾枣庄教授曾今说过:贬官黄州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但却是他文学上的丰收季节。他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的许多名篇都是在贬官黄州期间写成的。苏辙也说,在这之前他们兄弟两的文章还可以相上下;“继而贬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东坡先生墓志铭》)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让我们在重温《前赤壁赋》的基础上研读《后赤壁赋》。二、诵读赏析㈠、诵读第一节,正音、释义。皋gāo坂bǎn行xíng鲈lú从:使跟从,译为“带领”坂:山坡,斜坡乐:以之为乐行:走练习预设:学生口头翻译:是岁七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教师订正:是(这)岁七月之望(十五),(我)步(动词,步行出发)自(从)雪堂,将(将要)归(回)于(到)临皋——补出省略成分,落实关键词语,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内容理解问题预设: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㈡、诵读赏析第二段,正音、释义已而:不久,一会儿何:怎么办薄:迫近谋:商量诸:兼词,相当于“之于”词义推断预设:举网得鱼——工具书有“抬起、推举、攻占、全”等解释,此句中作“撒开”解。通假字一例:以待子不时之须——“须”通“需”。重点句子翻译预设:归而谋诸妇——(我)归(回家)而(顺接连词)谋(商量)诸(之于:之,这件事;于,向,和)妇。内容理解问题预设: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顾→乐→叹→谋→游诵读体悟主、客、妇三方的对话——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㈢、诵读赏析第三段,正音、释义巉chán栖qī鹘hú冯píng划huà悄qiǎo凛lǐn曾:才,刚刚摄:提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履:践踏,踩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披:拨开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危:高悄:忧愁样子肃:恐惧的样子凛:恐惧的样子词义推断预设:1.断岸千尺——断:工具书有截断、决断、绝对、一定等义项;本语境中修饰“岸”,意为“江岸峭壁陡立”。2.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凭,任凭,成语有“听之任之”。虚词用法辨析预设:盖二客不能从焉——义同“之”,译为“我”。听其所止而休焉——语气词重点句子翻译预设: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从七月到十月时间不长,怎么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重点句子理解预设: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锯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动词理解,学生翻译,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㈣、齐读第四段,正音、释义裳cháng缟gǎo戛jiá翩piān跹xiān揖yī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畴昔:过去,以前寤:睡醒,与“寐”相对户:泛指门词义推断预设:顾道士顾笑——回头顾安所得酒乎——只是,可是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本义是回头看,此处为环视、相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探望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词义辨析预设掠予舟而西也——擦过飞鸣而过我者——飞过、经过三、审视思想内容,给予评价:问题预设:一般认为本赋基调消极低沉,作为读者,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列举理由说出自己的理解——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点拨预设:苏东坡月夜独自履巉岩、披蒙茸……正是他摆脱困境、勇于探索新路的反映;“划然长啸”,而使“草木震动”、“山鸣谷应”正是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力图一鸣惊人的形象写照。四、作业检测1、下面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断岸千尺:绝壁B、予乃摄衣而上:提起C、履巉岩,披蒙茸:覆盖D、俯冯夷之幽宫:俯视2、翻译下列句子:⑴顾安所得酒乎?___________________⑵顾而乐之,行歌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下列对《后赤壁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082年的秋冬两季,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当时赤壁冬季的景色特征。B、“划然长啸”是一种什么声音,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使作者产生了震动,悲从中来,恐从心起,这一点是肯定的。C、“凛乎其不可留也”,既是说赤壁山上不可留,同时也暗示黄州这地方不可留。D、把掠舟而西的飞鹤写成梦中的道士,则全是作者的想像,给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4、写出《前赤壁赋》中在意趣上与下面相对的句子:⑴行歌相答:________________。⑵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_。⑶听其所止而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答案1:C(披,分开)2:⑴可是,从哪里能得到酒呢?⑵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⑶从七月到十月时间不长,怎么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⑷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3:C(没有什么暗示)4:⑴倚歌而和之⑵月出于东山之上⑶而不知其所教学反思